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李广,他很擅长骑马射箭,作战也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力气,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了。
于是他走进草丛,仔细一看,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
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
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学者扬雄。
扬雄说:“如果诚心诚意,即使像金石一样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成语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于是想要派兵灭掉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要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晋献公询问大臣们如何才能顺利地通过虞国。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
只要
我们送给他一些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然后再向他借道,他不会不答应。
”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收到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满口答应了借道之事。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不行。
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
万一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
但是虞公并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
果然,晋国军队在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经过虞国时,顺便把虞国也灭了。
各有所长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谋取利益,经常明争暗斗。
当时的许多读书人苦读诗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做诸侯或大夫的谋臣策士。
有一位谋士从小就饱读诗书,他认为自己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就准备去游说国君,让国君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于是,谋士就从家乡出发了。
在去国都的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谋士就喊船夫来撑船摆渡帮他过河。
船夫划船过来,看见这位先生一身读书人的打扮,使问道:“先生,你要过河去做什么?”
谋士回答道:“我要过河去游说我们的国王,告诉他治国的道理。
”
船夫轻蔑地说:“你连这条河都无法靠自己的本事渡过,还想去游说国王治国的道理?”
谋士争辩道:“你说的话没有道理。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举个例子来说,忠厚老实的人可以让他做大臣,但不可以让他去带兵打仗;千里马可以日行千里,但你不能指望它来抓老鼠;宝剑可以用来奋勇杀敌,但不能用来砍柴。
这和你我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划船,我不如你,但论辩才,论智谋,你就不如我啦!”
船夫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赶紧划船送谋士过了河。
相濡以沫
有一天,庄子到河边去散步。
当他路过条干涸的小河时,看到河滩上有两条鱼,正在把自己的唾液往对方身上抹。
庄子边走边琢磨,然后对身边的朋友说:“这两条小鱼真奇怪,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条小鱼张了张嘴,摆动着身子大声说:“天不下雨小河干,鱼儿没水不能活。
我们只能用唾液保持彼此身体的湿润。
等到大雨‘哗哗’下时,我们就有救了。
”
庄子听了,心里想:我做件好事也不错。
于是他对那两条小鱼说:“我送你们去湖里吧,那里水多,鱼也多!”两条小鱼摆摆头,一起低声说:“湖里虽然好,但是我们会分离,我们宁愿这样呆在一起。
”
后来人们就用“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