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两者可以转换
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美-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第一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
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单向直线模式,没有解释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美-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
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为传播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直线模式的缺陷
容易将传受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转换
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美-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1954-在奥古斯德的基础上,提出
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双方都作为主体,相互作用
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依次相互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蕉伎醋魇谴???形?闹魈?BR>但,它也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或对等的关系中,与实际不符
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但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双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播的连接性和交织性
美-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
互动过程模式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任何环节都有影响
适用范围广
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实质上是传播双方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环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所处组织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媒介约束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
受传者基于平时接触经验,对媒介的印象
总之,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兰廴魏我恢执??疃?蚴墙馐偷?坏墓?蹋?疾荒芗虻?陆崧郏??匦虢?腥?嫦低车姆治?BR>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起源于日本-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基础上形成
代表-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日高六郎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稻叶三千男-《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传播者有异化过程
大众传播和资本制度密切结合,传播媒体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新闻报道的闹剧化和娱乐功能的大量提供,客观起着麻痹神经的作用
研究大众传播的目的,在于唤醒受众,使其超越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和理性市民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4.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