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整篇课文,能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
2、选读一大段,理清说明顺序。
3、精读一小段,品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典雅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二、知识回顾:(1)说明文的语言、(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三、教学新课导学目标一: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导学目标二:理清文章顺序1、大声读6-10自然段,并思考这五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2、合作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明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此外,前三者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
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
电脑多媒体: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由主到次: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由空间到时间:纬度、经度、高下古今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3、学以致用电脑多媒体:(1)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2)请阅读这首古诗,指出诗中这种现象反映了决定大自然语言出现的哪一个因素?“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导学目标三: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典雅性1、生动性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可从修辞、用词、句式上分析)学生活动:在课文中搜寻用词生动的语句2、典雅性比较下面两句话,并体会有什么不同?(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一个接一个开放。
可否把“次第”换成“一个接一个”?明确:什么是语言的“典雅"或是典雅的语言?所谓“典雅的语言”指的是文章的语言具有优美而不粗俗的特点,“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语言就是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
学生活动:(1)交流发言;(2)小结、订正;四、拓展延伸:△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五、总结提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从知识、方法、等方面来回答)《大自然的语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效果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目标1、目标定位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目标关注了学生差异。
2、目标告知清楚:学习前对学生将目标告知清楚,表述明确具体,有针对性。
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具体要求和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适切、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呈现合理。
2、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恰当;教学任务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素养1、教态自然大方,态度温和,语言幽默,师生交流顺畅,上课规范,应变自如;课堂驾驭能力较强,学生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教学过程1、师生双方能够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运行、和谐自然,凸显多媒体设备的优势。
2、反映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所采用教学方法、数字教育资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匹配协调,有效促进了重难点突破。
3、教学流程清晰、容量适当、环节高效;能够灵活、恰当地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和生成问题反馈及时,评价恰当;知识拓展合理,体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教学效果1、教师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展示了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高效地帮助学生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悟,达成三维目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
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与两首诗,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不足之处:在时间分配上,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课件设计上技术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制作上力求更加完美和实用,发挥出更强的教学辅助作用。
总之,通过新课标引路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只有改变过去填鸭似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一、自主实践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孕育(yùn)B.销声匿迹(xiāo nì)农谚(yàn)延迟(yàn)C.簌簌(sù)风雪载途(zāi)衰草连天(shuāi)D.经度(jìng)差别(chā)海棠(táng)2.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C.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草长鹰飞衰草连天农谚灵敏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显著物侯C.鸟语花香籁籁下落山脚丘陵D.割麦插禾草木萌发内陆孕育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5.调整句序:正确的句序应是: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扇蹦貌。
⑦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二、能力提高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⑥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⑦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⑦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实际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明“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4.选文在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正常情况(第②句)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却细细道来,且举例加以说明,这是不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与提示自主实践1.A2.B点拨:载,充满。
3.D点拨:A项鹰——莺;B项侯——候;C项籁——簌。
A项属同音字误用,BC 两项属形似字误用。
4.(1)B(2)B5.②⑤⑧⑦④③⑥①点拨:按一年四季中物候现象出现的顺序排序。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按时间排序的一个典范,应认真研读。
能力提高1.先总后分,由一股到特殊。
2.山腰处于逆温层……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3.略4.不是。
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比较陌生,为了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细细道来。
课标分析—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