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敲诈勒索

敲诈勒索

拆迁户与开发商谈判遭陷害被判敲诈勒索罪2008-05-11 15:17县领导对案件“协调”2006年2月23日,夏树云被两名男子叫到县信访局。

随后夏树理被带到了派出所。

在安吉县看守所里,夏树理看到了弟弟夏树云。

她惊呆了。

夏树理还不知道,同一天,两男一女三名便衣赶到杭州,在大学里将就读研究生的刘晓慧抓走。

安吉县公安局所提供的报案材料称,他们接到了安吉县开发区管委会的报案,称夏树理等三人敲诈勒索。

据知情人透露,对抓三人及如何定罪一事,安吉县领导专门组织召开会议,会后,三人以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刑事拘留。

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夏树云家里搜出8万元,交还给开发商。

三人被拘在当地以及其所在的单位引起轩然大波。

刘晓慧所在的学校为其奔波呼号,希望能为刘晓慧取保候审,让刘晓慧继续学业。

三人各自都请了律师,刘晓慧请了两名律师。

4名律师一致认为当事人无罪,三人与开发商接触的过程是一民事谈判过程,是民事权利的请求赔偿性质,并非刑法上规定的敲诈勒索罪的性质。

开发商并非在精神受到胁迫、产生恐惧心理的情况下支付25万元,支付款项的目的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意图使三人拿钱后处于不利地位,是另有所图。

据三人的律师透露,在此案的办理过程中,无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私下都对三人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因为上面定了调子,他们爱莫能助。

警方最终不同意对夏树云和刘晓慧取保候审。

突如其来的灾难令三人痛不欲生。

“每次讯问、提审时,我第一句就是…什么叫敲诈勒索罪‟,但回答的是喝斥。

”夏树理说。

而夏树云像疯了一样一天到晚写申诉书和控告信,他怕爱妻承受不住打击,一封封地给妻子写信:“我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失去学业的刘晓慧被关进看守所后,精神几乎崩溃。

安吉县法院对三名被告人的辩护人所提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信,认为三被告人敲诈勒索罪成立,夏树理是主犯,夏树云和刘晓慧是从犯。

2006年8月22日,安吉县法院一审分别判处夏树理、夏树云和刘晓慧有期徒刑6年、4年和2年。

宣判时,夏树理情绪失控,指责并扑上去要抓审判长,被法警制止后,夏树理号啕大哭。

夏树理和夏树云拒绝接收判决书,刘晓慧当场撕掉判决书后失声痛哭。

三人终审改判无罪三人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4名律师坚持认为三人无罪。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刘晓慧对通过举报等行为达到获取赔偿的目的并不赞成,与开发商接触,也是开发商主动邀请所致,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没有敲诈勒索、非法强索他人财物予以占有的行为,仅转达双方意见,进行联系、沟通。

此案一审完全是错判。

”刘晓慧的辩护律师说。

案件上诉后,湖州市检察院公诉处办案人员觉得案情蹊跷,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并据此提出意见。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案引起浙江省委领导的关注,并作出批示。

湖州市中级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辩护人的意见,认为事实清楚,决定不开庭审理。

湖州中院审判委会员专门进行了讨论并作出决定。

有办案人员表示,他们办案承受了巨大压力,这一冤案性质十分恶劣,就是丢官丢饭碗也要伸张正义。

湖州市中级法院认为,虽然原判认定三上诉人以要挟为手段索赔,并获取了巨额钱财,但夏树理和夏树云的索赔是基于在房屋拆迁、坟墓搬迁中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而提出,故三上诉人不具有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有罪。

湖州市中级法院完全采纳了三上诉人及辩护人提出的无罪辩解和意见。

2007年6月5日终审判决三人无罪,当庭释放。

至此,三人身陷囹圄,失去自由和尊严已468个日夜。

一名要求匿名的辩护律师说,倡导社会和谐,必须让平等的民事主体有平等的对话权利,双方协商一致是在征地拆迁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此案如果敲诈勒索罪成立,那么对于征地拆迁中群众的索赔都可以套用,意味着失地农民及被拆迁人不能与开发商坐在谈判桌上。

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夏树云释放不久就恢复了工作。

刘晓慧所在的大学一直为她保留学籍,释放的当天,校方就派人来接她,第二天,刘晓慧办理了恢复学业的手续。

由于被耽误了一年半课程,本来要推迟两年毕业,校方同意刘晓慧推迟1年毕业。

回到家里的夏树理,见到了15个月未谋面的儿子。

她被羁押时,儿子才两岁。

一年多,儿子觉得妈妈有些陌生,直往爸爸怀里扑。

夏树理泪流满面,搂住儿子号啕大哭。

2008年1月,公安机关给三人发还了被收缴的8万元。

三人先后向安吉县法院递交国家赔偿申请书,其中刘晓慧要求包括房屋、祖坟灭失及精神损失在内的赔偿约102.9万余元。

2008年1月17日,夏树理和夏树云先后获得国家赔偿。

其中安吉县政法委维稳办补偿姐弟俩分别为16.8万元和2万元。

“这个错案绝不是一种技术上的误判,而是人为蓄意制造,借以报复陷害举报人的冤假错案。

”刘晓慧说,她提出约102万余元国家赔偿是合情合理的。

这起冤假错案造成她学业损失,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令刘晓慧蒙羞的是,在她被羁押在看守所期间,正巧央视来看守所拍所长的先进事迹,取了刘晓慧一个特写镜头。

之后,央视新闻联播以及众多网站作了报道,对刘晓慧造成了广泛影响。

刘晓慧要求赔偿义务人加倍补偿,并在互联网上说明真相,为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

刘晓慧现在一听到警笛声就浑身发抖,她说:“我无法相信别人,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个世界。

而在以前,我是那么的单纯和快乐。

”三人同时要求依法追究制造冤假错案、报复陷害举报人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我们要求把侦查和审理的案件材料向我们公开,主要是自身安全考虑。

”夏树云说。

夏树理一次次地找公安、检察院,要求立案查处。

“但没有人理我,我就像一个乞丐被人赶来赶去。

”夏树理说,她感到他们三人的案件每走一步都步履艰难。

拆迁户以举报开发商违法行为为手段索取巨额补偿款不构成敲诈勒索罪2013-05-21 来源:为你辩护网浏览次数:93敲诈勒索罪举报违法行为索取补偿款附录3:刑事审判参考案例夏某理等人敲诈勒索案裁判要旨:拆迁户以举报开发商违法行为为手段索取巨额补偿款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对信访人的不当行为,不宜轻易地作犯罪处理。

夏某理等人的行为不构成敲诈勒索罪,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其提出索赔的数额虽然巨大,但是基于民事争议而提出,因而不能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第二,其举报不属于敲诈勒索罪中“威胁、要挟”的手段,而是争取争议民事权利的一种方法,且本案中夏某理等人的索赔不具有主动性,而是开发商主动与夏某理协商的结果。

(一)夏某理等人的行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者要挟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具体到本案,夏某理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以下从其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夏某理等人的行为不具备敲诈勒索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特征结合案情,夏某理等人作为拆迁户,难以认定其向开发商索赔补偿费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夏某理等人重新索取拆迁补偿费用,属于被拆迁方对拆迁补偿重新提出主张,属于法律许可的范畴。

夏某理等人重新索取拆迁补偿费,虽然数额巨大,但并非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提出,也就是说,争议的补偿费,并非明显地不属于夏某理等人所有,而是处于不确定状态。

对于这样的争议利益,夏某理予以索取,实际上是行使民事权利的一种方式,不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前所述,非法占有必须是财物明显不属于行为人,而行为人采取了刑法禁止的取得方式,常见的盗窃、诈骗、抢劫等即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但本案中,夏某理等人对拆迁补偿费有异议,为了取得更多的拆迁补偿费而向开发商索取,不能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并且,如果认定属非法占有,那么,非法占有的数额也无法确定,因为夏某理等人可以向开发商要求重新赔偿的数额无法确定。

本案不同于为公用设施、国家利益进行的拆迁、迁坟赔偿,价格由政府统一确定,而系为商业目的所进行的开发,所涉房屋拆迁特别是迁移祖坟应赔多少,没有法律强制性标准,具体补偿标准应是双方合意的结果。

在夏某理等人依法可以提出重新索赔补偿费的情况下,多少补偿费是合法的,多少是不合法的,难以确定。

综上,不能认定夏某理等人与开发商达成协议的25万元补偿费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夏某理等人的行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罪中“以威胁、要挟手段,强索公私财物”的客观要件成立敲诈勒索罪,其客观行为要件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1)采用威胁、要挟手段;( 2)威胁、要挟的内容足以引起被威胁、要挟的人内心恐慌、惧怕;( 3)被胁迫者因之处分了财产,将财物交予威胁、要挟者。

本案中,夏某理等人的行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的客观行为要件。

理由在于:( 1)夏某理等人向开发商提出索赔,是在行使正当权利。

(2)开发商得到夏某理举报的信息来源于开发商的不当打听及开发区工作人员的不当告知,而不是来源于夏某理主动告知,更不是夏某理附举报条件地向开发商提出索赔。

( 3)夏某理与开发商谈判是一个民事谈判过程,谈判的结果也不是敲诈勒索的结果。

(4)夏某理事后的表现也体现了其索赔行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的特征。

(二)对信访人的不当行为,不宜轻易地作犯罪处理《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

如果信访请求事由缺乏法律依据、事实根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具有非法行为或者利用信访形式实施诬告、陷害他人的,可以依法处理。

据此,由于信访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出于种种原因,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过激不当行为,我们不能对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轻易地作犯罪处理,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妥善处理。

动辄对信访人的行为以犯罪化处理,不利于实现信访工作的目的。

只有对于那些确实严重危害信访秩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行为,不以犯罪处理不足以维持信访秩序的,才予以犯罪处理。

本案中,夏某理等人向开发区信访局提交举报信,反映开发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属于正常的信访行为。

其后与开发商就索赔进行的谈判,也是开发商主动将信访材料与索赔捆绑处理的结果,将开发商与夏某理等人达成的所谓“承诺”作为认定夏某理等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主要依据,不仅不利于保护信访人的正当信访权利,也难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此,在办理此类案件中一定要予以注意。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编:《刑事审判参考》2008年第5集(总第64集,案例第509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5一53页。

执笔:陈克娥、潘勤勤;审编:党建军。

河北等地因“敲诈政府”获刑事件舆情观察时间:2010-11-10 08:13 作者:新闻来源:正义网舆情工作室【主题事件】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因“敲诈勒索政府”而获刑的事件,其中尤以河北居多。

对于该项罪名,舆论纷纷表示质疑。

案例1、河北张家口7村民因讨要拆迁款被判敲诈勒索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