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中国换热器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黄庆军1 任俊超1 苏是2 黄蕾2(1.四平市换热器协会, 吉林 四平 136000)(2.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 分析了国内换热器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产业布局以及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布局,介绍了国内换热器的技术现状和差距,预测了今后的产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 换热器;现状;发展趋势1 市场规模分析2008年,中国换热器产业市场规模在36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热、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
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仍然是换热器产业最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电力冶金领域换热器市场规模在60亿元左右;船舶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在30亿元以上;机械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集中供热行业换热器市场规模超过25亿元。
2 市场竞争格局按照产品类型的不同,我国换热器产业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产品领域。
板式换热器领域,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大量外资企业已经完成在中国的布局。
其中,四平巨元瀚洋、兰石换热设备公司、四平维克斯是我国板式换热器领域内资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其板式换热器年产值都在2亿元以上。
外资企业主要包括阿法拉伐(江阴)、舒瑞普(北京、苏州)、APV(上海、北京)、丹佛斯(天津)、传特(北京)、桑德克斯(上海、宁波)、风凯(常州)等企业,世界著名的板式换热器企业大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沈阳太宇、蓝科高新(原兰石所)、上海艾克森、湖北登峰、山东北辰、佛山澜石、上海南华等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板式换热器企业。
管壳式换热器领域,我国生产企业众多,且规模都较小。
其中,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兰石集团炼化设备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机械是我国内资管壳式换热器的龙头企业,其管壳式换热器年产值都在2亿元以上;江苏中圣集团、无锡化工装备总厂、宝钛集团南京宝色股份、西安核设备制造厂(原国营524厂)、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特种材料换热器领域的重要企业,其特种材料管壳式换热器年产值都在1.5亿元以上;中石化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燕化、中石化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母公司中石化的市场优势,也形成了一定的换热器生产规模,年产值在1~2亿元左右;此外,张家港化工机械、大连金重公司、湖北长江石化设备公司、大连东方亿鹏、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大秦化工机械(原西安化工机械厂)、林德工程(大连)、天津国际机械(原天津市换热装备总厂)、大连东方亿鹏等企业也是国内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生产企业,管壳式换热器的年产值都在1亿元以上。
相对而言,管壳式换热器外资企业在华布点不多,比较知名的有日本森松(上海)、林德工程(大连)、美国艾普尔(苏州)、德国风凯(常州),这主要缘于我国石油化工领域换热器企业众多,生产能力较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较为困难。
空冷式换热器领域,哈空调是我国最大的空冷式换热器生产企业。
此外,江苏双良股份、国电集团北京龙源冷却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简阳空冷器、蓝科高新(原兰石所)、兰州兰石集团长征机械、西安大秦化工机械(原西安化工机械厂)、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江阴电力设备冷却器公司等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外资企业中,基伊埃(芜湖、廊坊)、斯必克(张家口)在空冷式换热器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板翅式换热器领域,杭州杭氧股份和开封空分集团是我国石油化工领域著名的板翅式换热器企业,浙江银轮股份、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无锡马山作者简介:黄庆军(1967—),男,1992年毕业于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换热器行业分析及产品研究。
- 6 -行业分析石油与化工设备2010年第13卷永红换热器则是我国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行业油冷器、中冷器领域的著名换热器企业。
3 产业布局分析我国换热器产业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换热器产业基地,特别是吉林四平地区在集中供热、钢铁和电力行业板式换热器市场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西北地区则以甘肃兰州为中心,依托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和兰石集团的研发和生产力量,形成了较强的换热器产业,尤其是在石油化工和食品领域;华北地区在原北京京海、天津换热装备总厂等原机械部换热设备定点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华东地区依托其巨大的市场,在轻工食品领域的换热器市场和面向石油化工的特殊材质换热器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它地区换热器企业较少,比较知名的还有以佛山市澜石传热设备厂为龙头企业的广东佛山地区,该地区主要以板式换热器为主。
3.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换热器产业基地。
吉林四平地区已经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板式换热器产业集群,并在吉林省和四平市两级政府的努力下,致力于打造“中国换热器城”;靠近吉林四平的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老四平镇最近几年也开始发展换热器产业,靠优惠政策吸引了一些企业入驻。
但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产业层次上,目前还无法与吉林省四平市的换热器产业相抗衡。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如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太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抚顺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大连冰山集团金州重型机械公司、大连林德工程公司、大连九圆公司等换热器业内著名企业。
其中,哈空调是我国空冷式换热器领域的龙头企业;沈阳太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机组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抚顺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则是中国第一台管壳式换热器的诞生地,它和大连冰山集团金州重型机械公司都是石油化工领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龙头企业。
3.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主要以兰州为中心,依托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近50年来在换热器领域的研究实力和不懈努力,以及兰州石化、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和新疆石油化工基地市场优势,形成了以兰石集团、蓝科高新(原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兰州通达换热设备有限公司、西安核设备制造厂(原524厂)、西安大秦化工机械(原西安化工机械厂)为代表的一批换热器企业。
3.3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在原北京京海、天津换热装备总厂等原机械部换热设备定点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外资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其换热器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地区。
目前,华北地区换热器生产企业主要有北京京海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华海换热器厂、永大捷盟(北京)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天津国际机械(原天津市换热装备总厂)等内资企业。
此外,大量外资企业在华北地区也建立了生产基地。
其中,丹佛斯(天津)、APV (北京)、传特(北京)、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基伊埃(廊坊)、斯必克(张家口)是华北地区著名的换热器外资企业。
3.4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轻工食品企业,如中石化镇海炼化、上海金山炼化、南京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秦山核电、田湾核电等。
依托下游市场优势,无锡、南京、苏州、宁波、上海等地区形成了一大批换热器企业。
尤其是在无锡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换热器产业集群。
华东地区换热器内资企业主要有上海艾克森新技术公司、上海南华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江苏中圣集团、宝钛集团南京宝色股份、无锡化工装备总厂、无锡马山永红换热器、中石化南京化工机械、张家港化工机械、杭州杭氧股份、浙江银轮股份、苏州新苏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中石化镇海炼化、山东北辰集团、淄博泰勒换热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雷林流体设备公司、上海尔华杰机电装备制造公司(原上海化工机械二厂)等企业。
外资企业主要有阿法拉伐(江阴)、舒瑞普(苏州)、APV (上海)、桑德克斯(上海、宁波)、风凯(常州)、基伊埃(芜湖)、森松(上海)等。
华东地区换热器产业主要面向石油化工和轻工食品领域,且在特殊材质换热器领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江苏中圣集团、宝钛集团南京宝色股份、无锡化工装备总厂、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特殊材质管壳式换热器的著名企业;而上海南华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则在轻工食品换热器领域占据了国内第一的市场地位。
- 7 -第1期此外,华东地区在板翅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领域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板翅式换热器龙头企业杭州杭氧股份、浙江银轮股份都位于华东地区,苏州新苏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原苏州化工机械厂)则是国内著名的螺旋板式换热器生产企业,全国第一台螺旋板式换热器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原苏州化工机械厂试制成功的。
4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布局目前,世界主要著名换热器企业都基本完成了在华投资布局。
除了像意大利斯普莱力等部分企业暂时只在中国设立销售办事处外,其它主要换热器企业都在华设立了生产基地。
部分企业还在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
从外资换热器企业在华投资布局来看,大部分外资企业主要选择华东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其次是华北地区,在其它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的较少。
外资企业在华布局分析著名外资换热器企业 主要产品瑞典阿法拉伐(Alfa Laval) 江阴 集中供热和船舶用板式换热器 瑞典舒瑞普(SWEP) 北京、苏州板式换热器英国APV/美国斯必克(SPX) 上海、北京 、张家口 板式、空冷式换热器美国传特(Tranter) 北京 板式换热器美国艾普尔(API) 苏州 管壳式、空冷式、板式换热器 德国基伊埃(GEA) 廊坊 、芜湖 空冷式换热器德国风凯(Funke) 常州 管壳式、板式、空冷式换热器 丹麦桑德克斯(Sondex A/S) 上海 、宁波、沈阳 板式换热器日本日阪(Hisaka)制作所 常熟 (2009年7月) 板式换热器韩国LHE株式会社 张家港 板式换热器5 技术发展水平5.1 技术发展历史中国换热器产业起步较晚。
1963年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按照美国TEMA标准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管壳式换热器,1965年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板式换热器,苏州新苏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原苏州化工机械厂)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螺旋板式换热器。
之后,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首次引进德国斯密特(Schmidt)换热器技术,原四平换热器总厂引进法国维卡勃(Vicarb)换热器技术,国内换热器行业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自主开发传热技术的新趋势,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被推向市场,国内传热技术高潮时期的代表作有折流杆换热器、新结构高效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等一批优良的高效换热器。
5.2 技术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后,大量的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我国换热器产业在技术水平上获得了快速提升,板式换热器日渐崛起。
如兰石换热设备公司板式换热器成功进入国内核电建设项目常规岛和核岛领域,并陆续将板式换热器用于大乙烯项目、钛白粉生产线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