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高清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字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通假字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词语活用1.河内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4.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吃9.请以战.喻动词作名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古今异义词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指河流。

3.请.以战喻古义:请允许我;今义: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6.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今义: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则,那么;今义:代词,当“这”“此”讲。

一词多义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对,介词)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1.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2.梁惠王曰(君王,名词)以1.请以战喻(让,介词)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3.以时入山林(按,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1.狗彘食人(吃,动词)2.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1.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2.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3.五亩之宅(“的”,助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重点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

(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2.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3.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固定格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高清把握重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们的对话,从梁惠王的发问开始。

梁惠王有疑问,一连用了“也”“焉耳矣”四个语气词,表现了他的无辜。

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上天给的报答不多,而感到感慨,并百思不得其解。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很善于运用比喻说理,他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从梁惠王熟悉的事情入手,提出一个看似和梁惠王所问毫无关系的问题。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抓住梁惠王的结论,马上用到梁惠王的问题上。

孟子委婉地指出梁惠王对老百姓做的也不好,只不过邻国是“百步”,梁惠王是“五十步”,能“以五十步笑百步”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告诉梁惠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不违农时”是说君王要节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人民要节制。

物质生活丰富了,老百姓才能“养生丧死”,“王道”才算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进一步为他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蓝图。

他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方面来记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前文的“王道之始也”相照应。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实行仁政,做到以下七条: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以时入山林(林);树之以桑(纺);畜鸡豚狗彘(牧);勿夺农时(农);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前三条属于王道之始,后四条属于王道之成。

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狗彘食人食”是指诸侯贵族的行为,“涂有饿莩”说的是下层百姓的情况:用了对比的手法。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用了比喻的手法。

】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1.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

2. 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

3. 雉兔者:这里指猎人。

4. 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

1.解释下列词语1)方:;2)诸:;3)犹:;4)之:;5)如:;6)宜:。

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4.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2)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参考答案1.1)方,见方;2)诸,相当于“之乎”;3)犹还;4)之,它,指文王之囿;5)如,如同;6)宜,合适、适宜。

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3.“阱”是捕兽的陷坑。

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

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4.1)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2)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

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拓展阅读经典珍藏孟庙的树孙继泉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厚的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

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

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