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比喻之比较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比喻之比较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比喻之比较“十二生肖”的称呼源自汉语,英语中无此说法。

但依据动物的形象、习性和生活环境将动物入比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人们赋予其喻意也不尽相同。

本文就汉语和英语中的这十二种动物比喻作一番比较。

在汉语中,以“鼠”做比喻的习语绝大部分是贬义的。

例如,比喻卑鄙胆小的人叫“鼠辈”,目光短浅叫“鼠目寸光”,仓惶逃窜叫“抱头鼠窜”,比喻有恃无恐地为非作歹的人叫“城狐社鼠”,比喻微末轻贱的人或物叫“鼠肝虫臂”,比喻强暴势力叫“鼠牙雀角”,这种比喻比比皆是。

这些比喻与老鼠生性胆小多疑、惯于暗中行动的生活习性是密切联系的。

老鼠长相丑陋,毁坏家具,偷吃粮食,肮脏不堪,传播疾病,实在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

所以在英语中也往往赋予“rat”一词贬义。

如,as poor as a rat(穷得像老鼠,一贫如洗),as drunk as a rat(醉得像老鼠,烂醉如泥),like a rat in a hole(像洞里的老鼠,瓮中之鳖)等等。

可见,老鼠在人们心中都是邋遢猥琐的,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也大致相通,都承载了负面意义。

因为“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畜力,因此以“牛”作比喻的习语使用频率很高,关于“牛”的比喻有多褒义的。

像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思想上放得开,敢作敢为,用“老牛舐犊”比喻人的爱子情深,用“小试牛刀”比喻初步显示强大的本领,用“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但是由于耕牛体型庞大、性格温顺、卖力苦干甚至愚忠,所以关于“牛”的比喻也有不少是贬义的。

如用“牛声马哮”来骂别人声音粗野难听,用“骑牛找牛”来比喻忘其本而别有所求,用“老牛破车”来比喻做事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

在英语中,指“牛”的词语形形色色,但是不像汉语中那样使用得频繁,因为英国是岛国,多山地,平原少,他们用得更多的牲畜是马而非牛。

像“cattle”一词,本义为“牛(总称)”,但是又可指“卑鄙的人”,骂人时指“畜生”;“cow”一词本义为“奶牛”,但是又可指“又脏又胖的女人”;“ox”一词指“被阉割的公牛”,“black ox”喻灾难、灾祸;只有“bull”(公牛)一词可以看到一些褒义,通常取其“健壮有力”的意思,比如形容一个人强壮有力就可以说“as strong as a bull”。

在汉语中,关于“虎”的成语有270多个,如“龙腾虎跃”、“猛虎出山”、“人中龙虎”都向来取虎“凶猛有力”的特点,来形容“强劲有力”、“生机蓬勃”;但也有“暴虎冯河”、“虎头虎脑”这样的成语指人力气大而无智慧;又有“如狼似虎”、“狼吞虎咽”、“虎背熊腰”,专门模仿虎的长相、吃相的成语;还有“虎踞龙盘”、“虎啸龙吟”、“龙翔虎跃”表现险要宏大气势的成语,等等。

总之,都是抓住了虎威猛强有力的特点的。

英语中也有关于“虎”的习语,不过很少,很显然,因为虎在中国广泛分布,而英国没有分布。

这跟“牡蛎”(oyster)在英语和汉语中入比多少是一样的道理。

英国渔业发达,盛产牡蛎,他们把牡蛎发展成了常见且重要的海产品;而中国虽说海岸线漫长,但是古代中国对于海洋所知不多,以“鱼”入比的习语都少,很多人更是连“牡蛎”为何物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用来比喻了。

所以,“虎”在英语中的比喻少显然与英国人的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少数几个如,“work like a tiger”,指“像老虎一样带劲工作”;“three cheers and a tiger”,意为“三声欢呼一声吼”,这里取老虎咆哮的声音入比。

“兔”在两种语言中可谓褒贬不一。

在汉语中,“兔”一则用来比喻动作迅捷,如“动如脱兔”、“兔起鹘落”,形容仓皇逃窜用“狼奔兔脱”,大概也是因为兔子跑得快才这样比喻的。

二则古代传说中月宫里有玉兔,因此用“兔”指代月亮,如“兔走乌飞”、“兔起乌沉”、“兔缺乌沉”、“东兔西乌”都指日月的变化,亦可比喻时间的流逝;三则,“兔”似乎成了被调戏的对象,有各种“死”,如“兔死狗烹”、“犬兔俱毙”、“兔死犬饥”、“兔死狐悲”、“兔死凫举”、“狡兔三窟,仅免一死”等;另外还几个用兔子的身体部位来入比的,例如,“兔角龟毛”、“兔角牛翼”、“兔头麞脑”。

英国人对于兔子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如“rabbit foot”(兔子后脚,喻幸运符),“rabbit ball”(兔球,指弹性极好的棒球),“as fast as a hare”(跑得像兔子一样快),“Cows can catch no rabbits.”(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不过也有这些比喻,“rabbit warren”(兔居,指成片的贫民区,类似于汉语词“蜗居”),“rabbit job”(成堆的作业),as mad as a March hare(像三月份的兔子一样疯,喻发狂、愚蠢);因为兔子多产,所以也有以这一特点入比的习语,“breed like rabbits”(孩子生多了难养)。

“龙”在两国语言中可以说是分歧最大的。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施云布雨的天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可见,龙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

汉语中的“龙”完全是一个喻含褒义的词。

像“真龙天子”、“乘龙快婿”、“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等等都是含褒义喻意的。

当然,中国的龙是一种虚构的动物,而西方文化中的龙则完全不同,西方的龙不是神兽,而是依据恐龙形象演变而来的多长着三到九个头,嘴里能喷火的邪恶怪兽。

《圣经》中,魔鬼撒旦化身一条大红龙,“龙”则成了魔鬼的代名词。

因为“龙”代表着邪恶、恐怖,由此西方文化中也产生了许多屠龙的故事,如阿波罗屠杀了一条叫皮松的巨龙;尼伯龙根杀死巨龙法夫那等等。

像“dragon’s teeth”,字面义为“龙齿”,比喻“引起争斗的祸根”;“the old dragon”,字面义为“老龙”,比喻“魔鬼”。

可见,“龙”在汉英语言中的喻意是完全相反的。

近年来,一些英语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与“中国龙”类似的不长翅膀有着蛇一样身体的龙,但是纯属盗版、曲解,他们搬出来的这些龙仍然是按照他们的龙性来塑造的,仍然是邪恶的化身。

当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稿中有龙娃,但是最终没有入选也是因为汉英语中龙喻意的分歧,为“中国龙”正名我们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十二生肖中喻意差别最大的无疑属“龙”了。

汉语中以“蛇”入比的习语大致只有两类。

一类源自人类对毒蛇行踪诡异、剧毒致命的畏惧,将人的虚伪丑恶、残忍恶毒用蛇来比,像“蛇蝎心肠”、“一蛇两头”、“三蛇七鼠”、“蛇口蜂针”、“佛口蛇心”等等都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模仿蛇身体细长、游走神速的特点创造的一些成语,且多用于形容书法,如“一字长蛇阵”形容像蛇那样一长条的阵势,“笔走龙蛇”、“龙蛇飞动”、“惊蛇入草”、“飞鸟惊蛇”都是形容书法有一定造诣的,“行行蛇蚓”、“春蚓秋蛇”则是比喻字写得不好的。

在西方文化中蛇同样使人联想到阴险奸诈。

比如《圣经》中就记载了蛇诱使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触犯原罪而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农夫怜悯冻僵的毒蛇,将它放入怀中让它取暖,蛇醒来后却咬死了农夫。

这则寓言故事使英语里多了一个成语“snake in one’s bosom”,字面意思是“怀里的蛇”,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英语中还有个成语“snake in the grass”,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作《牧歌》,字面意思是“藏在草丛中的蛇”,比喻“阴险小人”。

古代中国,“马”与战争密切相关,在有关“马”的比喻中,与战争相关的占了大多数,而且多具有优良品质和正面意义,这在十二生肖比喻中可谓独领风骚。

像“千军万马”、“金戈铁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便是如此。

前文已提到,英国是岛国,多山地,马是主要的畜力和交通工具,因此以“马”入比的习语在英语中也有很多,且也多是正面意义的。

如“black horse”(黑马,比喻意料之外的胜者),“A good horse cannot be of a bad colour.”(好马无劣色。

),“A running horse needs no spur.”(奔马无需鞭策。

)。

“羊”在汉语习语中比较复杂。

其中不乏以羊肉味美进入习语,像汉字“美”就是“大”字和“羊”字组成的,“鲜”字是“鱼”字和“羊”字组成的,成语“羊羔美酒”、“牵羊担酒”、“肉袒牵羊”、“昌歜羊枣”、“卖狗悬羊”、“不吃羊肉空惹一身骚”便属于此类;但是用“羊”做比喻则紧扣羊胆小驯服、处于弱势的特点,像“羊入虎群”、“羊质虎皮”、“使羊将狼”、“驱羊攻虎”、“牛羊勿践”、“饿虎扑羊”等成语中,“羊”都处于弱势地位,或狐假虎威或任人宰割;汉语习语中也以羊与其他动物的价值对比来进行浅显比喻的,如“争鸡失羊”、“以羊易牛”、“亡羊得牛”等;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汉语习语中也用“羊”来比喻官吏,但并非是依照羊弱小的特点来进行比喻的,如用“羊狠狼贪”、“如狼牧羊”、“十羊九牧”比喻官吏的残酷剥削,用“素丝羔羊”比喻为官清廉。

英语中也有相似的比喻,也是抓住“羊”弱小的特点进行比喻的,像“sheep”一词本身就可比喻“胆小鬼”和“羞答答的人”;另外,像“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as a sheep among the shearers”(落在剪毛工手里的羊),“a silent lamb”(沉默的羔羊)都是将羊当做弱势群体来比喻的;“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 for a lamb”(偷大羊还是小羊都得受绞刑,译为一不做二不休)则是以一整只羊的价值入比的;此外,还有跟“黑马”一样的比喻,英语中有来自《圣经》的“black sheep”(黑羊),译为“败家子;害群之马”,《圣经》中还有一个短语“sheep and goats”,本指“绵羊和山羊”,却比作“好人和坏人”;“羊”在英语中也被认为是没有方向感、容易产生群盲的动物,像“follow like a sheep”(像跟着一只羊一样),比喻“盲从”,“a lost sheep”(丢失的羊),类似于汉语成语“歧路亡羊”,可译作“歧路之羊”,比喻“迷失正道的人”,“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比喻“乌合之众”。

十二生肖中,“猴”与人类最为相似,用来作比喻最像人,或许正是这种极强的相似性,削弱了人类自认为在自然界的崇高地位,而使得人类对猴不满,汉语中以猴入比的习语绝大部分是贬义的。

像“沐猴而冠”比喻外表像样,本质却未改变,“教猱升木”比喻引导坏人去干坏事,“心猿意马”比喻人的心思激荡散乱,“尖嘴猴腮”比喻丑陋或无福之人,“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用来骂人不像人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