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
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
5、水俣病事件1953 1956年
6、骨痛病事件1955 1972年
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
8、印度博帕尔事件1984年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
总体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将进一步增加,环境质量仍然有恶化
的可能,对资源环境问题处理不当,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可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损失的形势仍将严峻
2.应当优先重视水资源问题
3.矿产资源的供给前景不容乐观,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
4.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制约,大气污染仍将加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将更加突出。
废水排放总量呈增加的趋势。
固体废弃物围城仍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巨大冲击,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污染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应当吸取世界各国处理环境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注重发展数量和速度的同时,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注重今天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良性循环。
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要做到这几点:
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当正确处理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东西部联合开发的关系,对于那些国内亟需而又十分紧缺的矿产资源,如铜、钾等,应以进口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应采取进口和联合开发国外资源相结合的办法,以补充国内资源供给的不足;我国中西部资源的开发,应考虑经济效益和区域发展等多种因素,优先开发那些经济效益好、能够带动地区发展或相关产业发展的矿产资源,而对于那些开发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矿产资源,应暂缓开发;因地制宜,将我国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的优势,应当重视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我国城市化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应当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减缓我国耗竭性资源的消耗速度。
应当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应当特别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2.环境保护。
应当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有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要求;要依法保护环境,强化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应当发展生态可持续的工业,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3.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经济工作的中心转移到提高效益上来。
应当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控制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开发生态技术以替代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明晰土地、森林和渔业产权;对“市场失效”的公益性领域,如环境污染控制、清洁能源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自然保护等,应当进一步实行税收及贷款等财政优惠政策。
4.运用经济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开展自然资源的核算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自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环境税收政策,运用市场和价格信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不同行业污染排放的浓度和总量控制标准,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应当与环境治理的要求相适应,应当加大对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改革资源价格体系,取消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扭曲的价格补贴,实施有利于废弃物最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有关政策。
5.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
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以GDP论英雄的做法,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发展协调性指标,与GDP一起,用以统计和评价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发展成就及其发展代价。
要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发展就必须是可持续的;只有在发展中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对环境保护的最佳展望,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和谐发展,加大相关投入;科技部门奋力攻关,不断开发新的环保型能源,改进旧的生产工艺,加大其推广力度;企业注重环保,生产与环保并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社会以环境保护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大众都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最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