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

它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但是书生这一形象也是不可小觑的,书中的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条件划分为好几个类别。

本文从书生形象这个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大家对《聊斋志异》有更好的理解。

标签:《聊斋志异》;书生;科举制度;人性《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名著,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

与此同时,书生形象也在这部巨作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书生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书中,花妖鬼狐多与书生有接触,而书生性格各异,形象万千,在蒲松龄的笔下栩栩如生。

这些书生有着坚定的科举情怀和传统的儒家精神,但是部分书生在道德上有所动摇。

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书生,他的生平经历,他的理想抱负,都通过书中的书生形象折射了出来,结合对蒲松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书生形象。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家境及外在表现的不同(一)家境贫寒《聊斋志异》中,大部分书生的生活状况是不好的,他们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温饱都成问题。

这与蒲松龄本身的遭遇类似。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清苦,却热衷科举,所以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书生即使再贫困也要读书。

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大多不谙世事,自命清高,手无缚鸡之力。

1.劳有所获,精诚所至在他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部分人获得了成功。

成功之后,书生表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抛弃了原有的淳朴本质。

《聊斋志异》中部分书生科举成功后丧失了人性,长期以来的贫困压抑、突如其来的富贵奢华、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自己文人骨子里的自命清高急速增长,这些书生自我膨胀,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开始“飘飘然”。

《成仙》中,周生大怒骂道:“黄家牧猪奴而取尔!其先世为大父服役,促得志,乃无人耶!”从侧面写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黄吏部)。

《王兰》中,贺才“饮赌不事生业,其贫如乞”,在张姓书生给予金钱后肆意挥霍,周而复始地向他人索要钱财,贪婪而又无耻;张姓书生也在被捕后无视约定出卖了王生。

这两个人在利益的面前都抛弃了自己的尊严与人性。

二是仍然坚守内心的纯洁,不被外界所污染,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书生形象。

在蒲松龄笔下,并不是所有的书生取得成功后都以一种翻脸不认人的状态出现在读者眼中,有一群秉性耿直的人,虽然身处复杂嘈乱的环境下,但是他们能够洁身自好,不为利益所动,坚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怀才不遇,郁郁终生有些书生生活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有过挣扎,也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无情的现实把他们“压趴”了。

这些人是蒲松龄72岁才成为岁贡生的缩影,是他屡试不第的投射。

《叶生》中,叶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

文中的“所遇不偶”不正是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吗!不正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吗?他看似很幸运地得到了王公的赏识与帮助,“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招之语,大悦。

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但是,“及放榜时,依然铩羽”。

帮助他的人在朝廷上并没有多大的实权,虽然给予了他物质上的资助,但那些权力大的官员还是可以通过见不得光的渠道让一些没有实才的人走捷径。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底层人民被压迫的血淋淋的展现。

可贵的是叶生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对王公心存感激,对他们的约定十分看重,以至于忘却了自己的生死。

多年后回到家时,他疑惑不解:“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当他知道自己已死时十分震惊,“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3.半途而废,朝三暮四有些书生家境贫寒,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可是,在进京赶考的道路或学习的过程中,意志力不坚定,被一些外在的事物所诱惑,从而放纵、堕落,甚至是赔上了自己性命。

这类书生是蒲松龄为了温饱挖空心思的写照,也许生活的艰辛曾令蒲松龄无数次想要放弃。

虽然书生学习的一直是三纲五常,但是不是所有的书生都能坚定不移地遵守它,内心轻浮的人总是禁不起诱惑。

虽然有些书生平日里总表现出儒家精神强调的禁欲,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肮脏混乱的,他们沉迷于女色,沉迷于金钱的诱惑,进而道德沦丧。

《聂小倩》中,“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置夜暴亡。

”小倩告诉了宁采臣这个书生死亡的原因:“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迷。

因摄血以供妖饮。

”若不是那个书生沉迷于女色,禁不住诱惑,怎么能被妖精迷惑以致丧命!当小倩半夜出现在他的房间时,他顾不得所学的的礼仪道德,忘却了家中的妻儿,一心只想快活。

他的丧命是咎由自取。

他的书童,一个虽说没有多大学问,但是受到文化熏染的人,在第二夜也暴毙了,原因是“被惑以金”。

书童没有被小倩的美色所诱惑,本可以活命,但是区区一锭金子把他推上了黄泉路,他可能到死也不会知道“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

”书中的那些鬼怪知道这世中的人多能被女色或金钱所迷惑,所以才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而他们的成功就是对现实的辛辣讽刺。

《阿宝》里的孙子楚一方面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痴心男子,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沉迷于女色的废人。

为了追求美女阿宝,他先后“以斧自断其指......滨死” “魂随阿宝去”“变身为鹦鹉”。

在轰轰烈烈地追求阿宝时,他的学业被荒废了,他不顾家人的想法一味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令家人多次为他担忧。

像这样不孝顺长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行为,是与书本中的道德伦理相悖的。

他的任性妄为多是对自己的放纵而形成的,他与阿宝家的贫富差距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不死心。

世人赞他痴心绝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不理会学习与家人,沉迷于女色不可自拔。

即使后来与阿宝成了亲,他也是靠着阿宝持家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自己却“痴于书,不理会家人生业”。

科举考试时若不是歪打正着,他是不可能中举的。

(二)家境殷实这类书生从不需要担心生计的问题,富足的家庭使他们比寒门学子多了一丝机会,但也多了份诱惑。

这类学子的生活可说是蒲松龄一生向往的生活。

这类书生也可分为两类。

1.家境富足、志向高远《小翠》中的元丰虽然之前一直是一个痴痴傻傻的形象,但是他有着别人没有的淳朴烂漫,即使在小翠治好了他的病离开后,他也没有忘记小翠另找他人,“为求良工画小翠像,日夜浇祷其下,几二年” 。

他对小翠的思念达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痴呆时,元丰从不以伤害别人为乐,在别人叫他傻子时一遍又一遍认真地纠正别人;病愈后,他不曾仗着自家的财富对别人不怀好心,也没有就此忘记了小翠而立即另觅佳人。

他一直坚持内心的纯洁,不为外界所污染。

娶了别的女子后,他没有立记得忘记小翠,反而时常想念她。

他的重情重义是让人钦佩的。

《宦娘》中,温如喜喜爱弹琴,遍访名师,终于学成绝技,从此,弹琴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没有因为自己家中富裕就荒废学业,放纵自己,而是竭尽所能地充实自己,拜师学艺时没有一丝不恭敬。

2.品性不端、贪图享乐《九山王》中的李姓书生,“家素饶,而居宅故不甚广,舍后有园数亩,荒弃之。

”如此丰厚的家产是令人羡慕的,这样的家庭也是十分注重教育的,可是,当有一个老叟愿意出百金租他的房子并邀请他吃饭后,他“心知其狐”,竟阴怀杀心,买了近百斤硫磺炸死了狐狸一族。

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不会在狐狸不曾伤人害人的条件下痛下黑手。

虽说狐妖不是人类,但也是一百多条生命。

狐狸一族死后的惨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骤火之,焰亘霄汉,如黑灵芝,燔臭灰眯不可近,但闻啼鸣......焦头烂额者不胜其数。

”即使造成了这样的惨状,他也没有一丝的不安与自责。

富裕的家庭给了他良好的学习环境,却没能教会他什么是真正的好品行。

他的最终下场也是咎由自取,或许,当初哪怕有一丝不安都不会使他葬身山头。

《巧娘》里的傅廉虽然结局看似美满,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一无所成的命运。

“适门外有猴戏者,廉视之,废学焉。

”当他心中对巧娘的身份有所猜测后,巧娘与他共榻而睡探摸到他的私处时,他“羞愧无已自容,恨天公之缺陷而已”,女色当头,竟然把一切都抛下不顾了,可见他的道德沦丧到什么地步了。

而在华姑治好了他的病后竟然“虽知巧娘非人,而心爱其娟好,独恨自献无隙”,如此的急色,是对他所学习的三纲五常的赤裸裸的嘲讽。

傅廉的父母对巧娘的态度也是值得探究的,在知道巧娘为鬼的情况下还能接纳她难免是有孩子的情分在。

世风沦落到这个地步也是造成傅廉如此性格的重要原因。

二、骨子里的趋同《王成》中的王成虽然懒惰家贫,但是他秉性耿直,从不存害人之事,不会为了自己谋利而做出有违道德的事。

在考别人帮助后有了一定的财富后可以改过自新,不断自省,没有骄奢淫逸,在金钱的诱惑下没有丧失自己本性。

《陆判》中的朱尔旦受陆判的点化考取了功名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他的妻子虽在相貌方面欠缺了一些,但是却得他之心。

他又求陆判帮他的妻子换头,而不是要求陆判帮助他重新换一个貌美的妻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他不忍心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这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娇娜》里的孔雪笠在狐狸遭遇雷霆劫的时候不离不弃,“生目眩耳聋,屹立不动”,以一介凡人之躯保住了数条性命,报答了当年娇娜一家对他的救命之恩和与松娘的姻缘。

他心里一直有着娇娜,但是知道她嫁人了之后便不再纠缠并且在她的生死关头伸手救了她一命,这是遵循儒家的法则的表现。

这与《成仙》中周生的弟弟一样,在周生被点化成仙后,他虽不会经营,但是对周生的妻、子却是重情重义,不曾有所亏待。

这也是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的遵守。

《侠女》里的顾生家贫,并且有老母。

他是非常有才华的,本可以去其他地方施展抱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年迈的母亲忍受不了舟车劳苦而他又不忍心抛下老母,于是就“惟日为人书画,受贽以自给”地过着只能维持温饱的日子,他的这个行为很好的阐释了《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是儒家遵循的孝为先的宗旨。

耿去病则是有着文人的傲骨。

虽然他已经梦想成真的得到了青凤,但是当青凤家的长辈找到了他请求他帮助时,他先是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

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并不是想见死不救,只是文人所特有的傲气使他为之前所受的轻视与不善的待遇出口气。

《三生》中的刘孝廉和《董生》中的王思九同样具有自省意识。

刘孝廉在经历了三生三世之后有所悔悟,再世为人后对万物都和善、小心,并且开始时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王九思之前一直沉迷于女色之中,但是当董生告诉他诱惑他的女子是妖时,他没有继续沉迷而是开始自救。

当他忍受不住狐狸的诱惑而与之苟合后懊悔不已而让家人监督帮助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