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常用消毒药及其合理运用

兽医常用消毒药及其合理运用

一、常用兽用消毒药(一)消毒药的定义:消毒防腐药是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类药物,消毒防腐药与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不同,这类药物没有明显的抗菌谱。

在临床应用达到有效浓度时,往往亦对机体脏器产生损伤作用,一般不作全身给药。

本类药物可分为消毒药和防腐药。

消毒药是指能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主要用于环境、厩舍、动物排泄物、用具和手术器械等非生物表面的消毒。

防腐药是指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物,主要用于抑制生物体表(皮肤、黏膜和创面等)微生物感染,也用于食品及生物制品等的防腐。

防腐药和消毒药是根据用途和特性来分类的,在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低浓度的消毒药仅能抑菌,而高浓度的防腐药也能杀菌。

由于有些防腐药用于非生物体表时不起作用,而有些消毒药会损伤活组织,因而两者不应替换使用,绝大部分消毒防腐药只能使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公共卫生标准所允许的限量范围内,而不能达到完全灭菌,实践中也不需要杀死与传染病无关的腐生细菌[1]。

(二)环境消毒药酚类: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损害菌体细胞膜,较高浓度时也使蛋白变性,故能杀菌。

此外还可通过抑制细菌脱氢酶和氧化酶等活性从而产生抑菌作用。

(1)苯酚:又名酚或石炭酸。

制剂如复合酚:可以杀灭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也可杀灭动物寄生虫的虫卵。

主要用于厩舍、器具、排泄物和车辆等消毒,药效可维持7天。

(2)甲酚:又名煤酚、甲苯酚。

制剂如甲酚皂溶液(俗称来苏儿),常与乙醇混合为10%,用于排泄物和废弃的染菌材料的消毒。

另外,3%~5%溶液用于厩舍、场地、器具、器械及其他物品的消毒。

(3)六氯酚:一般加入抑菌药皂,用于皮肤消毒,若用量过多,会发生神经毒性症状。

醛类: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又称挥发性烷化剂。

主要是通过烷基反应使用菌体蛋白变性,酶和核酸等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呈现强大的杀菌作用。

(1)甲醛:又称蚁醛,36%的甲醛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不仅能杀死细菌的繁殖型,也能杀死芽孢(如炭疽芽孢),以及抵抗力强的结核杆菌、病毒及真菌等。

主要用薰蒸消毒法,一般与高锰酸钾一起使用,但消毒后注意通风,防致癌。

(2)聚甲醛:是甲醛的聚合物,作用和用法同甲醛。

(3)戊二醛:作用机理同甲醛,但作用比兽医常用消毒药及其合理运用廖陶雪1,方炳虎1,2,罗满林1,2(1、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兴527400;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消毒药是指能迅速杀灭微生物的化学药物,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的药物,干扰微生物重要酶系统的药物和改变胞浆膜通透性的药物。

消毒的作用不仅决定于其自身的理化性质,而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消毒药的效力,对这些因素应该很好了解和应用。

消毒工作是畜禽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动物防检机构和所有养殖场对此要高度重视。

要保证消毒效果消毒目的必须明确,因为消毒目的不一样,所使用的消毒药也不一样,所要稀释的浓度不一样,采用的消毒方法也不一样。

輦輱讂甲醛强2~10倍。

碱类:碱对病毒和细菌的杀灭作用均较强,高浓度溶液可杀灭芽胞。

高浓度的OH-能水解菌体蛋白和核酸,使酶系和细胞结构受损,并能抑制代谢机能,分解菌体中的糖类,使细菌死亡。

遇有机物杀菌力稍有降低。

[2](1)氢氧化钠:又名苛性钠、烧碱或火碱。

属原浆毒,杀菌力强,能杀灭细菌繁殖型、芽孢和病毒,还能皂化脂肪和清洁皮肤。

(2)氧化钙:是生石灰的主要成分。

对繁殖型细菌有良好的消毒作用,但对芽孢和结核杆菌无效。

常用石灰乳涂刷消毒和撒布生石灰消毒。

酸类:无机酸类为原浆毒,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故应用受限制,如硫酸和盐酸。

有机酸类用于皮肤黏膜的防腐作用,如醋酸和硼酸。

卤素类:卤素易放出卤素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其中氯的杀菌力最强,其次为碘。

(1)含氯石灰:又名漂白粉含有效氯不得少于25.0%。

广用于厩舍、畜禽栏、场地、排泄物和车辆的消毒,有时也用于饮水消毒。

(2)二氯异氰尿酸钠:又名优氯净,含有效氯60%~64.5%。

对繁殖型细菌和芽孢、病毒、真菌孢子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3)二氧化氯:是一种气体,易爆炸。

一般多用于饮水消毒。

其氧化能力较氯强2.5倍,可杀灭细菌的繁殖体及芽孢、病毒、真菌及其孢子。

过氧化物类:是依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杀灭微生物,又称氧化剂。

过氧乙酸:又名过醋酸。

其兼具酸和氧化剂特性,是一种高效灭菌剂,作用产生快,能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和芽孢,在低温下仍有杀菌和抗芽孢能力,药物残留极少[3]。

(三)皮肤、粘膜消毒药醇类:性质稳定,作用迅速,无腐蚀性。

无残留作用,可与其它药物配成酊剂而起增效作用。

缺点是不能杀死细菌芽孢,抗菌有效浓度较高。

乙醇:又名酒精。

消毒效果以配成75%溶液为佳。

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肥皂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苯扎溴铵、苯扎氯铵等季铵盐和醋酸氯已定、度米芬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吐温类化合物)和双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汰垢类消毒药)。

(1)苯扎溴铵:又名新洁尔灭、溴苄烷胺,为溴化二甲基苄基烃铵的混合物。

同类有苯扎氯铵等季铵盐消毒剂。

常用于手术的消毒。

(2)醋酸氯已定:又名醋酸洗必泰。

常用于手术的消毒。

(3)癸甲溴铵溶液:又名百毒杀。

用于厩舍、饲喂器具、饮水等消毒。

碘与碘化物。

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不仅能杀死各种繁殖型细菌,也能杀死芽孢、霉菌、病毒和原虫。

(1)碘:常用制剂有碘酊、碘溶液。

常用于皮肤的消毒。

(2)聚维酮碘: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菌药物,对细菌、病毒和真菌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3)碘仿:常用于防腐、除臭和防蝇作用,可促进肉芽形成,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有机酸类: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和饲料的防腐。

如丙酸常用于防止饲料霉变。

(1)醋酸:又名乙酸。

5%溶液有抗绿脓杆菌、嗜酸杆菌和假单孢菌属的作用。

稀释后内服可治消化不良。

(2)硼酸:常用于洗眼或黏膜。

过氧化物类:通过新生态氧的氧化作用而起杀菌作用。

(1)过氧化氢:又名双氧水。

有较强的氧化作用,又无残留性。

广泛用于清洁创面、除臭和止血作用,亦用于食品浸泡和喷雾消毒。

(2)高锰酸钾:又名灰锰氧。

为强氧化剂。

染料类:即碱性(阳离子)染料和酸性(阴离子)染料。

(1)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诺、雷佛奴耳。

对革兰氏阳性菌呈现最大的抑菌作用,对各种化脓菌均有较强作用。

(2)甲紫:多用于烧伤。

(四)常用消毒药的杀菌效力輦輲讂二、消毒的分类(一)根据消毒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1.预防性消毒:也称常规消毒,是为预防某些传染病的传入而进行的,每个养殖场无论发病与否均采取消毒措施,特别是当邻近有传染病的发生或受到传染病威胁时更要加强。

2.随时消毒:是在传染病已经发生时,为了防止病原的积聚和散布而随时进行的消毒。

3.最终消毒:是在疫情发生后,封锁解除时,宜用高效消毒剂,并考虑加大使用浓度和密度。

(二)根据消毒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1.物理消毒法:物理方法按其在消毒中的作用,可分为五类。

(1)具有良好灭菌作用的,如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红外线与激光等。

热力、电离辐射与微波消毒效果较好、应用广泛。

(2)具有一定消毒作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如紫外线与超声波等消毒法。

利用这些方法,一般可杀灭大量微生物,但难以达到彻底灭菌的要求。

(3)具有自然净化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冷却、冷冻、干燥等。

物理消毒法杀灭微生物能力有限,多在自然净化中发挥作用。

冷却与冷冻是两个概念。

冷却是降低温度,但不一定形成冷冻。

微生物在冷却时,可大量死去,冷却越快,死亡越快,温度降低缓慢,很少有死亡发生,一旦温度稳定后,死亡即减少以至停止。

在低温存留下来的微生物,新陈代谢降低、存活时间延长。

(4)具有除菌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机械消除、通风与过滤除菌等。

物理消毒法虽不能杀灭微生物,但可将它们从传播媒介上去除,同样可起到消毒作用。

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

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除等。

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

机械清除物体表面微生物,可结合日常卫生清扫工作进行。

清扫时,为防止微生物随尘土飞扬,以湿性清扫法为宜。

通风是对空气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

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

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4]。

(5)微生物,但可为清除或抑制微生物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真空可去除容器中的氧气,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真空可提高水蒸气的温度,增强其杀菌作用。

2.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化学消毒法。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化学消毒剂。

化学消毒法使用简单灵活,处理面积大,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化学消毒剂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化学消毒剂从状态上可分为液体消毒剂、固体消毒剂和气体消毒剂三大类,从杀菌作用可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3.生物消毒法:利用某种生物来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生物消毒法。

如粪便和垃圾的发酵,利用嗜热细菌繁殖产生的热量杀灭病原微生物。

此外,水在砂滤时,可依靠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生物膜将微生物滤除。

此类方法过程缓慢,效果不完全可靠,对细菌芽孢一般无杀灭作用。

三、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1.消毒剂的特性:消毒剂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某些药物对某一种微生物具有抑制或名称杀菌效力杀病毒效力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芽胞结核分支杆菌无囊膜病毒囊膜病毒酚++++±+±++乙醇(70%~85%)++++—++±++戊二醛++++++++++++碘++++±++++++氯化物++++±++++++季铵盐+++——±++輦輳讂杀灭作用,而对另一些微生物效力较差或不发生作用,还有的消毒剂杀菌谱广,对各种微生物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2.消毒剂的浓度:任何一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都取决于其与微生物接触的有效浓度,大多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浓度成正比,如碳酸浓度减少到1/3时,杀菌力减少34~36倍。

3.作用时间和浓度:消毒剂接触微生物后,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杀死病原,与微生物接触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要掌握好消毒药使用的浓度,浓度太低达不到消毒效果,浓度太高,一是浪费,二是腐蚀设备,三是容易对动物体造成伤害。

消毒地面时浓度可以大一点。

但也有的消毒剂随浓度增大消毒效果反而下降。

4.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变化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一般都是温度越高效果越好,超过一定温度,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就会降低消毒效果;一般温度每提高10℃,抗菌效力增加1倍。

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熏蒸消毒效果影响显著,使用环氧乙烷或甲醛消毒都有一个最适当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减低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5.环境pH:(1)对消毒剂的作用:pH变化可改变其溶解度、离解度和分子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