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HCG阳性,拟健肾安和中药续服。
按近年来,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孕、肥胖和月经紊乱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对于本案不孕的治疗,蔡师采用育肾调周法,注重辨病与收稿日期:2012-01-06基金项目: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2011JYB22XS-032)作者简介:林晓华(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通讯作者:金哲(1954-),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辨证相结合,采西学之理,运于方药之中,衷中参西,融会贯通。
首诊时,患者形体偏胖,疲惫身重,月经延期,经行量少有块,痛经,考虑到正值经后期,当以化痰通络,补肾养血为要,促其卵泡生长和发育,故予多囊方加减治之,其中加路路通能利水通络,降香活血散瘀,均能增强全方活血通络之力,又虑患者素体痰湿,再入白芥子化痰消脂。
二诊时,基温仍单相不升,继以前法出入。
三诊,患者基温已升3日,治当育肾培元、助阳益精以健黄体。
患者交接合时,终成功受孕。
为固胎元,仍当安胎。
金哲治疗月经过少经验撷菁林晓华,于妍妍,金哲,徐彩,佟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摘要:金哲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病具有独到的临证经验,金师认为该病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以补肾填精,健脾养血为大法,顺应月经周期的消长规律,遣方用药,因势利导,同时注重舌脉变化,灵活施治,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金哲;月经过少;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2)08-1468-02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西医学中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月经过少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闭经,未生育者可影响其怀孕,而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来说月经量的减少往往又意味着卵巢储备功能不足甚至卵巢早衰,故及早治疗本病对维持女性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生育能力、延缓衰老都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金哲教授从事妇科临床30余载,学验颇丰,我有幸侍诊左右,深感金师对月经过少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经验,现作一简要介绍,以飨同道。
1补肾填精健脾养血《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肾藏精,主生殖,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
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
冲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满盈;任脉为阴脉之海,使所司之精、血、津液充沛,而冲任的通盛又以肾气盛为前提,冲任之本在肾。
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李士材《病机沙篆》),肾有阴阳二气,为气血之根。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傅青主女科》谓“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血旺而经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盛,月事以时下。
金师认为,月经过少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久病,损伤肾气,或屡次堕胎,伤精耗气,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亏虚,血海满溢不多,遂致月经量少;亦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化源不足,冲任气血亏虚,血海满溢不多,以致经行量少。
金师认为该病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当以补肾填精,健脾养血为大法。
血虚为主者大多经量渐少,伴乏力,纳差,便溏;肾虚为主者大多经量素少,伴腰膝酸软。
临床上患者病情复杂,多两者兼俱,故用药时既重补肾又要养血,金师常用的中药有:紫河车、菟丝子、淫羊藿、枸杞子、女贞子、当归、阿胶、山药、砂仁、大腹皮等。
其中选用紫河车等质重味厚的血肉有情之品来培补体内精血,充养肾中形质,“补之以其类”。
同时又在枸杞子、女贞子等补肾养阴、增液润燥药物中加用菟丝子、淫羊藿等甘温柔润之品以补肾助阳、强壮命门,达到“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效果。
西医学认为正常月经有赖于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功能的调节,导致月经过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就是内分泌因素。
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出现子宫内膜菲薄,雌激素是调节子宫内膜生长的主要激素。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紫河车具有促进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功能,参与甾体代谢;菟丝子、淫羊藿等补肾药物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因此应用滋补肾阴肾阳之品,可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增加月经量。
金师还常常将当归、阿胶、山药、砂仁等配合使用,在补血滋阴药中加入补气药,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另外还加入砂仁、大腹皮等,能够理气和中、化湿醒脾,可防滋腻之品壅滞气机,阻碍胃气。
2顺应月经周期因势利导金师在治疗月经过少的过程中,强调顺应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以补肾养血为核心,按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期调治,达到全身脏腑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①卵泡期:此期经血刚净,肾精不足,阴长阳消,血海空虚,子宫内膜已剥落,逐步进入增生期,BBT低相,患者多表现为腰膝酸软,倦怠乏力。
治疗以滋养肾阴、培补气血、充盈血海为根本,促使冲任精血逐渐充盈以注胞宫,修复子宫内膜。
临床多用补肾养血之品,如紫河车、枸杞子、熟地、女贞子、当归、阿胶等药物,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阿胶均归肝、肾经,配伍使用加强补肾填精养血之功。
临床上。
金师很注意频用滋腻养阴之品易伤脾胃,故常常配伍大腹皮、砂仁、莱菔子等理气和中之药。
此期一般还加入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等补肾阳之品,促进卵泡发育,为排卵打下基础。
②排卵期:此期重阴转阳,卵泡已发育成熟并排卵,子宫内膜增生,BBT由低相转为高相,患者多有带下量多,质稀,部分患者感下腹部不适。
治疗除了继续补肾养血之外,尚需加入行气活血之药,以疏通胞脉胞络,促进子宫内膜血管的周期性重建及增生,增加子宫内膜血流,并协助阴阳转化,因势利导,促进排卵。
金师此期常用的中药包括淫羊藿、菟丝子、川断、女贞子、当归、茜草、丹参等,在淫羊藿、菟丝子、川断补肾助阳药中加入女贞子,以求“阴中求阳”之功,协助阴阳转化,加入当归、茜草、丹参等虽有活血之功,但不具破血之力的药物,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排卵,又不致引起出血。
③黄体期:此期为阴已转阳,阴盛阳生,阴阳不断滋长的时期,血海渐为充盈,胞宫满而待泻。
黄体发育成熟,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BBT高相,患者多有腰酸、乳胀、心烦等症状。
治疗以温肾补阳,理气健脾为主,酌加疏肝活血之品,使黄体发育良好且功能健全,为种子提供着床孕育的基地,也为月经的顺利来潮创造条件。
金师强调此期勿贪图经血之多,而滥用攻破通利之品,致使气血重伤。
临床常用中药有巴戟天、覆盆子、山药、党参等补肾健脾补气之药,酌加丹参、当归、香附、月季花等解郁通络活血之药,缓解经期症状,为经血顺利排出做好准备。
3重视舌脉变化灵活施治金师在补肾养血,顺应月经周期辨证用药的同时,特别关注舌脉的变化。
根据舌苔之有无、薄厚、白黄等分析患者病证之寒热,以及是否有湿邪内聚。
如舌苔黄腻者,常给与丝瓜络、荷叶、金银花等清热通络利湿之品。
金师还常常根据脉象来判断血海的充盈程度。
如脉细滑者,说明血海已伤,用药不可过度鼓动气血而犯“竭泽而渔”之弊;若脉沉弦滑者,用药时多加入疏肝安神之药,如远志,绿萼梅等。
4病案举例赵某,女,22岁,未婚,否认性生活史。
初诊日期:2011年3月15日。
主诉:月经量少2年。
现病史:患者15岁月经初潮,既往月经规律,28 33天一行,5 7天干净,量中。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少,减少至原来的三分之一,1 2天干净,周期正常,色黯,伴有腰酸,心烦,乏力。
LMP:3月10日,点滴而下,2天干净,现月经第6天,自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夜寐欠佳,多梦,大便溏。
舌黯嫩,苔薄,脉沉弦滑。
妇科B 超检查显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采用放免法测血基础激素(月经第2天)水平:FSH9.08mLU/mL,LH:11.4mLU/mL,E230pg/mL。
辨证:脾肾亏虚。
立法:补肾健脾养血。
药用:紫河车10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当归10g,阿胶10g,枸杞子10g,山药15g,百合10g,远志10g,砂仁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禁食酸冷食物,明日起测基础体温。
按首诊方以紫河车为君药,补肾填精,养血益气;菟丝子、女贞子加强补肾填精之功,配合阿胶、枸杞、当归、百合共为臣药,滋养阴血;山药、砂仁健脾实大便,顾护胃气,远志安神亦可解郁共为佐药。
全方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填精、健脾养血之效。
补肾药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增加内膜厚度。
二诊(3月22日):用药后腰酸、乏力较前好转,睡眠好转,近2天带下增多,质稀,二便调,舌黯嫩,脉沉细滑。
BBT单相。
药用:紫河车10g,菟丝子20g,淫羊藿10g,枸杞子15g,肉桂3g,地骨皮15g,当归10g,夏枯草10g,茜草10g,丹参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二诊患者用药后兼证缓解,故继续以补肾养血立法,紫河车、菟丝子、枸杞子补肾填精,加入淫羊藿加强补肾之功,又加入少量肉桂,鼓舞气血生长,佐以地骨皮防肉桂助热。
带下量增多提示将排卵,在补肾助阳的基础上加入活血通络之当归、夏枯草、茜草、丹参有助排卵,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另外丹参还可安神。
全方补肾助阳,活血通络,鼓动氤氲之势,增加内膜血流。
三诊(3月29日):稍有乳房胀,心烦躁,纳可寐安,二便调;舌黯,苔薄,脉沉弦滑。
BBT有典型上升。
药用:菟丝子15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阿胶12g,荷叶10g,柴胡5g,百合12g,白芍10g,香附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三诊基础体温已上升6天,提示用药后如期排卵,乳胀、心烦、苔黄、脉沉弦滑提示患者除肾虚外,尚有肝郁血虚存在,故在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阿胶补肾填精补血基础上加入柴胡、百合、荷叶、白芍、香附疏肝柔肝以解郁。
四诊(4月10日):月经4月6日来潮,经量较前增多,色黯红,5天干净,经期有腰酸,乏力。
纳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滑。
经期BBT典型双相。
药用:紫河车10g,女贞子20g,北沙参20g,当归10g,玉竹10g,荷叶10g,覆盆子15g,川断15g,黄芪15g,山药15g,阿胶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患者用药后月经量较前增加,但经期仍有腰酸乏力,说明仍存在脾肾亏虚,脉已无弦象,说明肝郁改善,治疗还以补肾填精、养血健脾为大法。
方用紫河车、女贞子、覆盆子、川断等补肾填精,培补冲任;黄芪、山药健脾益气;北沙参、玉竹、荷叶等滋阴清热;当归、阿胶充养血海。
如此周期治疗3个月,月经按时来潮,经量增多,经期变为5 7天,经前乳胀,经期腰酸、乏力等症状均消失,终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