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朝读经典学生读本。
“一鸣惊人”是五年级第六单元“楚史纪”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明白“一鸣惊人”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
理解“一鸣惊人”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鸣惊人”故事的视频。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
二、板题,读题,解题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理解课题“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
三、整体读文,把握节奏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随机点评。
3、师范读后,再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再指名读文,要求读出文章节奏。
师指导: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
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同学们也可试一试,文中对话较多,也可带上动作。
[通过自读、指名读、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准字间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层层递进。
同时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
]
四、初读课文,感悟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理解词语和文意。
2、师梳理难理解和不好认的词语
课件出示:莅政、御座、南方之阜、嘿然无声、不穀等词,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指名说一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生默读文意,同桌互相交流文意后再指名说一说。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不好认、不好读的词,扫清字词障碍,对学生更好的深入文意有很大的帮助。
]
五、再读课文,领悟道理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他们都说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分角色读文
4、小组交流: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不急于求成,不打无准备之仗。
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让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目的。
]
六、拓展延伸,深悟文意
1、读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还可以写一写。
2、读一读“你知道吗?”----湖北为什么简称鄂
板书设计:
25 一鸣惊人
右司马鸟三年不展翅
楚庄王鸟观察一飞冲天
(不急于求成,不打无准备之仗。
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