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TA硬盘接口技术

ATA硬盘接口技术

ATA硬盘技术编者按:随着电脑配件日新月异地发展,硬盘除了容量增大以外,采用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

总的来看,硬盘使用的技术包括降噪技术、硬盘磁头技术、盘片技术、接口技术、数据保护技术、震动保护系统和各类检测技术等等。

在这些技术中,一些技术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优化更新推出的,也有一些新技术是完全新创的。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IDE硬盘的降噪技术。

主流IDE硬盘降噪技术硬盘的噪音也许在夜深人静时最明显,对家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虽然噪音的大小并不是直接衡量硬盘性能优劣的标准,但纵观硬盘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硬盘的噪音实际上是和硬盘的转速成正比的:转速每提高一个档次,噪音等级就会相应提高。

在5400rpm硬盘“横行”的时候,噪音问题还不那么突出,随着7200rpm硬盘成为主流,噪音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硬盘噪音是怎么产生的。

通常硬盘内部有两个马达,一个是驱动硬盘旋转的主轴马达。

早期的主轴马达采用的是滚珠轴承,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磨损加剧、温度升高、噪声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主轴马达的噪音曾是硬盘噪音的主要来源。

但目前很多厂家开始使用液态轴承马达,它使用的是黏膜液油轴承,以油膜代替滚珠,这样做可以避免金属之间的直接摩擦,使噪声及发热量大大降低,同时油膜也可有效吸收震动,使硬盘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能减少磨损,提高硬盘的寿命。

另外一个是寻道马达。

寻道马达采用的是步进电机,其工作噪音的波形接近方波,因此声音听起来节奏分明,穿透力也强过主轴马达。

我们平时听到硬盘发出的“哒,哒”声,就是由它发出的。

由于技术和成本上的原因,该马达还没有采用液态轴承,因此目前来看,寻道马达所发出的噪音是硬盘噪音的主要来源。

面对硬盘噪音,各个硬盘厂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从采用新型硬盘主轴马达入手,有的则以改进硬盘的封装结构为切入点,有的则利用软件调节硬盘的寻道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1.希捷(Seagate)曾几何时,希捷公司的IDE硬盘几乎成了大噪音硬盘的代名词,不过这一切都随着酷鱼四代硬盘的推出而烟消云散,声音屏蔽技术(SBT)的应用使希捷硬盘摇身一变成为了目前最为“安静”的IDE硬盘,声音屏蔽技术包括如下几项:(图)液态轴承(Fluid Dynamic Bearing)技术: SoftSonic电机是希捷硬盘的声音屏蔽技术(SBT)的核心,也是一项获得各类电脑用户赏识的技术突破。

在采用业内标准进行测试时,酷鱼四代单盘模型在旋转时所发出的噪声仅为20分贝,寻道时的噪声仅为24分贝。

事实上,1996年希捷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FDB电机,而目前FDB电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产品,可见如今FDB 电机的技术相当成熟。

盖板及隔音泡沫: SeaShield盖板即硬盘电路一面的金属挡板,该挡板与隔音泡沫都起到了进一步减少噪音外泄的可能性。

转动整流技术:通过控制主轴电机的工作电流波形,使电机的启停更平滑流畅。

安静寻道(SilentSeek)技术:主要有速度限制、加速度限制和及时寻道方式,由于这些技术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2. 迈拓(Maxtor)迈拓除了应用自己的降噪技术以外,还沿用了昆腾公司的包括QDT静音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强大技术的融合使迈拓的硬盘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图)技术:其实这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迈拓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这个降噪方案,当时称为“Acoustic Management”。

该技术的原理就是在硬盘的BIOS芯片内加入控制程序,人为降低磁头动力臂的反应速度,即降低寻道速度,从而降低噪音。

由于这项技术会使硬盘的性能稍有降低,加上几年前还是5400rpm硬盘占主流的时代,噪音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因此直到现在7200rpm硬盘成为主流时才得到应用。

对于应用了Silent Store技术的迈拓硬盘,用户可以到迈拓的官方网站上下载最新的控制程序──Maxtor’s AMSET utility。

将下载的程序解压到软盘上,再用该软盘启动电脑,运行Amset 程序。

Amset.exe有四个参数,分别是/quiet、/fast、/check 和/off,/quiet模式允许以性能的降低为代价使硬盘噪音下降;/fast模式则允许以性能的稍许降低换取噪音的下降,当然降噪效果不如/quiet模式;/check则是可以检查硬盘当前的静音模式,/off即把降噪功能选项完全关闭,硬盘以最佳性能运行。

安静驱动器技术(QuietDriveTechnology):该项技术曾是昆腾公司引以为豪的硬盘静音技术,不过随着昆腾公司被迈拓并购,这项优秀的技术自然也被迈拓所拥有,该项技术可将硬盘的噪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

3.IBM作为目前所有台式硬盘遵循的温彻斯特盘结构的提出者,IBM公司在硬盘领域中一直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不过自从腾龙二代开始,硬盘返修率较高的问题就给IBM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今IBM又将硬盘事业部出售给了日立公司,但无论如何,IBM硬盘的技术含量还是不容置疑的。

sion System降噪技术:该技术应用于IBM的台式机硬盘时主要体现在三种部件上: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噪音的陶瓷轴承马达(Ceramic spindle Motor)、改良的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以及减少噪音向外传播的三层冲压式顶盖(Tri-laminate Top Cover)。

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使IBM腾龙四代硬盘的工作噪音只有31分贝(3碟片)到30分贝(2 碟片及以下)。

液体动力轴承(Fluid Dynamic Bearing)技术:该项技术被应用在IBM于10月1日发布的Deskstar 180GXP系列硬盘上,与希捷公司的SoftSonic液态轴承技术相同,可以大幅度降低硬盘噪音。

自动声音管理(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这项技术则与迈拓公司的Silent Store技术大同小异,都是通过降低硬盘的寻道速度来降低噪音。

不过与迈拓的声音管理工具相比,IBM 所提供的工具IBM Feature Tool不但界面华丽,而且功能强大。

它是一个包括声音管理工具的工具包,利用其中的声音管理工具,可以让硬盘在两种工作模式下来回切换,一种是低噪音的安静模式(Quiet Seek Mode),一种是高性能的正常模式(Normal Seek Mode),通过硬盘性能的少许下降换来噪音的大幅度降低。

4.三星(Samsung)三星公司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但对于三星硬盘,有的用户可能不是很清楚。

到1999年底,三星硬盘生产能力就达到了每月120万个,不过那时主要是以OEM的形式供货给市场,所以在DIY 市场上鲜有三星硬盘的产品出现。

不过早在那时,三星硬盘就具备了高性能、低噪声、低工作温度的特点,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口碑。

目前三星公司的硬盘已经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主要分为5400rpm的V系列及7200rpm的P系列,这两个系列的硬盘都采用了三星独有的硬盘降噪技术,静音效果相当显著。

噪音卫士(Noise Guard):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在顶盖上加装隔音片进一步阻止内部振动的噪音扩散,其次是改进顶盖设计与结构,降低主轴马达产生的噪音,最后是改进主轴马达设计,降低高速运转时产生的振动。

安静寻道(Silent Seek):这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专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来优化修整音圈马达的驱动波形,平滑磁头臂寻道时的加速度,在降低音圈马达寻道时发出噪音的同时,尽量保证寻道速度不受影响。

通过以上两项技术的应用,三星硬盘的噪音已被控制在30分贝以内。

现在硬盘容量的递增速度似乎比用户需求的递增速度还快,看看现在动辄上百GB的硬盘就知道了。

这些超大容量的硬盘与昔日只有几GB的硬盘相比,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巨无霸,那么是什么促进了硬盘容量的剧增呢?总的来说,它跟硬盘磁头技术和盘片技术密不可分。

硬盘磁头技术顾名思义,它是针对硬盘读写磁头方面的技术,好的磁头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具有高的读写灵敏度,因此能大幅度提升硬盘的单碟容量,单碟容量上去了,硬盘的总容量自然会提高。

目前市面上的硬盘几乎都在使用GMR磁头,而早些时候,硬盘磁头有薄膜感应(TFI)磁头、各向异性磁阻(AMR)磁头和MR磁阻磁头。

硬盘数据读写磁头的结构如图3。

1.MRMR(Magneto Resistive Head,磁阻式磁头)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磁阻效应工作的,其核心是一小片金属材料,其电阻随磁场变化而变化。

虽然其电阻变化率不足2%,但因为磁阻组件连着一个非常灵敏的放大器,所以可测出该电阻微小的变化。

不过MR磁头已经慢慢被GMR磁头取代。

2.GMR存储业界一直无休止地探索如何提高面密度和降低每兆字节的成本,得到的成果就是面密度每年提高50%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巨磁阻(GMR)磁头起了重要作用。

应用于较新IDE硬盘上的GMR 磁头,能使磁盘面密度超过15GB/平方英寸,这是原来读/写磁头技术所能达到的面密度的3倍以上。

面密度是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数乘以每英寸的磁道数,为了提高面密度,在过去10年中,磁头技术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们是:薄膜感应(TFI)磁头各向异性磁阻(AMR)磁头磁头在1990年至1995年间,硬盘大多采用TFI读/写技术。

TFI磁头实际上是绕线的磁芯,磁盘在绕线的磁芯下通过时会在磁头上产生感应电压。

TFI读磁头之所以会达到它的能力极限,是因为在提高磁头灵敏度的同时,它的写能力却减弱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希捷等公司推出了使用AMR磁头的硬盘。

AMR磁头使用TFI技术来完成写操作,但用薄条的磁性材料来作为读元件。

在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薄条材料的电阻会随磁场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很强的信号。

AMR磁头进一步提高了面密度,而且减少了元器件数量。

由于AMR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的限度,所以AMR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

这导致了GMR磁头的推出,而GMR磁头是IBM公司在MR磁头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推出的。

GMR磁头继承了TFI磁头和AMR磁头中采用的读/写技术。

但它的磁头对于磁盘上的磁性变化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GMR传感器的灵敏度比AMR磁头的大3倍,所以能够提高硬盘的面密度。

GMR 磁头的工作原理是依赖于自旋的电子散射。

GMR读磁头薄膜结构为:自由层:这是第一个磁层,它探测磁盘上的数据位产生的磁场,其磁化强度与磁盘的旋转无关。

夹层:这是第二个磁层,其磁化方向由第三层即反铁磁层固定。

反铁磁层:这是第三个磁层。

它具有反铁磁性,用来固定第二层的磁化方向。

这种结构使自由层的磁化角度(自旋)的变化转变成电阻值的变化和电压输出的变化,所以称之为自旋阀。

为了可靠稳定地工作,这些1.5nm厚的薄层必须有很高的质量,只能有极少的物理与磁性缺陷,否则就难以承受严酷的硬盘工作温度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