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会计1004班学号:2101100405 姓名:丁惠
平时戏剧作业论文
浅谈昆曲
昆曲,也称为“昆腔”、“昆剧”,是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的一个传统声腔剧种。
再往上追溯,它的源头是南戏。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一带,称为“温州杂剧”。
为了和北方杂剧区分,便称为南戏。
昆腔则是南戏流传到江苏的一个支脉。
现在,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单中,并名列榜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的又一例证,是中华名族的光荣。
文化界不少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申奥”成功具有同样的意义。
昆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文化价值,这与它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昆曲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历代戏曲家把明清“传奇”——昆曲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便是由昆曲的文学性着眼的。
剧本就是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曲是昆曲剧本的组成部分。
昆曲文词典雅生动,从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昆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它在音乐上的高度成就。
昆曲成为一个剧种之前,是经历了由元末顾坚到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二百多年丰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昆曲成为一个剧种,它在音乐方面的准备长达二百多年。
这是其他戏曲所没有的。
昆曲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
昆曲的诗词曲强调人物性格、戏剧节奏;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因此,昆曲的唱念必然与表演、舞蹈相辅相成、协调一致,
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征。
提到昆曲,不得不说说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
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其中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而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牡丹亭》讲的是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令人难忘。
其中有一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云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就体现出昆曲浓厚的文学气息。
《牡丹亭》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杜丽娘一梦而死,一梦而生的传奇,强烈地表达了汤显祖对人性的呼唤,和对“人生至情”理想境界的追求。
昆曲是明文化的最高艺术结晶,而南京是明文化的发祥地,那么昆曲和南京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人类文化是在不断创新和螺旋式地上升的,昆曲作为明朝文化的代表作,与南京的巍巍明城墙和明孝陵建筑,已经成为南京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是南京历史文化中的宝贵名片。
除了上面提及的《牡丹亭》,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昆曲,600多年过去了,南京古城看着多少帝王将相、宫廷王府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昆曲依然娓
娓唱来,经久不息。
南京作为昆曲都城,在明朝后逐步确立。
秦淮河,自六朝以来,就是南京城市中金粉繁华之地。
明清时期,秦淮河边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昆曲,秦淮八艳(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顾横波、寇白门、卞玉京)更是个个精通昆曲。
今天,南京依然是昆曲重镇,这里有江苏省昆剧院,驻地在朝天宫。
每个星期在兰苑剧场演出两场昆曲。
在城南南捕厅的甘家大院,则是业余昆曲爱好者的集散地。
西侧的熙园每天都有昆曲上演。
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六朝时期文风就很盛。
到了清朝,有三部文学巨著都以南京为背景。
最著名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在南京长大的;第二部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梓敬是安徽全椒人,但他移居南京住了二十年光景,作品中有很多地方写的是南京。
第三部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桃花扇》,故事就发生在南京。
昆曲《桃花扇》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桃花扇》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女主角便是上面提到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男主角则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桃花扇》借侯方域与李香君在秦淮河媚香楼的一个恋爱故事,来反映国家的兴亡。
《桃花扇》剧本一出来,就轰动了整个京城,马上就有个叫“金斗班”的昆班把它演出来了,看得那些前朝遗老痛哭流涕,但也因此作者孔尚任被康熙帝撤了职,让他不要做官,回家好了。
《桃花扇》的结局非常了不起,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戏曲里,一到最后都是大团圆结局,即使前面经历了千灾万难,到了最后都是美好的结局。
但是《桃花扇》这个爱情故事没有得到团圆,而是分道扬镳,李香君在栖霞山上当了
道姑,侯方域做了道士,真正是国破家亡造成的恋爱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在《桃花扇》这部文学著作中,有许多与南京密切相关的遗迹。
最主要的地方是夫子庙和贡院;第二个遗迹就是秦淮河南岸的媚香楼,当时的秦淮河很清澈,河面也很宽,河里的画舫是有名的,坐着这船,可以从这儿到那儿,从那儿到这儿。
秦淮人家靠河的都有一个码头,所以成为“秦淮河房”。
当时秦淮河房是十里风光,十分繁华,十分热闹。
现今的媚香楼已开辟为旅游景点“李香君故居陈列馆”;第三个遗迹是莫愁湖,《桃花扇》一开始就写侯方域住在莫愁湖畔;还有便是李香君的入道之处——栖霞山,《桃花扇》里写李香君上栖霞山入道,造了一个桃花山亭,取名“桃花涧”。
由此,昆曲与南京的情结可见一斑。
历史如水,缓缓地流到今天。
昆曲是水磨出来的,也流传到今天。
现实如山,经受日月侵蚀,风吹雨打,一旦无水,山就会变成沙丘。
600年间的人与事,被历史侵蚀了,被水流带走了,销声匿迹。
然而,昆曲一直流淌在南京这座古城里,滋润着这座城市的雅与俗。
一种艺术成为世界性的最高思维,需要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人士去共同努力和整体付出,需要一个城市来承担它的实践与牺牲,昆曲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经历,虽经历了六百年的风云沧桑,世界变迁,依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歌舞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
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