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有生命和无生命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有生命和无生命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
【活动来源】
日常观察发现幼儿对动植物兴趣浓厚,有玩弄小动物或采摘树叶的现象。

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小朋友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但小朋友却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过它们。

因此,我采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初步了解并区分生活中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从而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和爱护生命的意识。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有了一定的发展,喜欢实验,探索活动,对动植物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萌发幼儿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目标特点】
1、可操作性。

2、教育性。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公园教具、各类头饰、两个分类牌、老师各年龄段的照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区别。

难点:让幼儿树立保护生命,热爱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1、游戏法
2、演示法
3、归纳法
【教学过程】
本次科学教育活动流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1)导入新课:
教师带动幼儿跳《兔子舞》,再引出兔子是有生命物体。

这环节,初步培养了幼儿对有生命物体的兴趣。

(2)讲授新课:
a.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教师亮出公园教具,组织幼儿对教具上物体进行分类。

b.根据分类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c.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
物体则不能。

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升华主题:
教师在多媒体播照片,教育幼儿生命只有一次,要保护生命。

【课堂练习】
1.进行游戏“我们来找家”。

在活动室内布置两个分类牌:分别
是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

幼儿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物体找到相应的位置。

2.运用保护生命歌谣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活动反思】
根据孩子们的思维特点,我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实物着手,并逐步过渡到能摆脱实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孩子们从中找到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