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浅析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孝感市为例【摘要】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

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区域经济影响【引言】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等周边城市为外围的“1+8”城市圈正在形成,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分布,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

对孝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巨大发展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孝感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对促进孝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文】一、孝感文化独特,别具魅力,孝文化尤为突出。

孝感有秦代的竹简、楚国的墓群、伍子胥避难的庙宇、新四军的旧址、李白生活过的白兆山等文化遗存;汉川的花鼓、云梦的皮影、安陆的漫画等民间文艺;还有孝感的米酒麻糖、云梦的鱼面、安陆的银杏、大悟的板栗等商业品牌;以及应城的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孝感的双峰山等旅游景点。

然而,孝感最为突出的文化就是孝文化。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孝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

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

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行感天”的孝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时“扇枕温衾”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孝亲养老的故事久传不衰,在民间广为流传。

基于孝行感天的动人故事,孝感还积淀着大量宝贵的孝文化人文景观和承载孝道的物质资源,衍生着以孝道为行为取向的思想观念、文化精华,成为中国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道德典范 ,因而成为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二、孝文化资源发展利用的阻碍因素分析(1)孝文化影响深远而孝感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虽然中华《二十四孝》记载的24个孝子,孝感有3个,戏曲和电影《天仙配》中的董永形象家喻户晓,但是在省外没有多少人能将董永与孝感联系起来,外省许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个地方,更不知道位于何方。

(2)孝文化聚集投资与人才,助推孝感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小。

(3)孝文化资源无形的多有形的少,有历史没有历史遗迹,有文化没有文化景观 ,价值很高但观赏性很差。

最后,孝文化的经济转化力不强,文化力与经济力不匹配,缺乏产业支撑,没有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

三、弘扬孝文化,发展孝感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1)、以旅游来促进孝感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前提条件: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旅游已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和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离不开文化,开发旅游不只是在山水景观上做文章,更重要的甚至最根本的是要在文化上做文章。

如云南开发旅游在于把握少数民族文化,上海发展旅游则在于把握现代城市文化,武当山开发旅游则在于把握道教文化。

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已成为现代旅游业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势所趋,越是特色的、异质的文化就越有吸引力。

2、孝文化是孝感独特的文化标志。

孝文化既是孝感市的“根”和灵魂 ,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其影响范围涵盖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华人地区。

根据孝文化的深厚底蕴、区域特色和深远影响,我们可以将孝感市的城市品牌目标定位于“中华孝文化名城”。

着力打造孝感为“中华孝文化名城”3.孝感区位优越,客源市场十分广阔。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邻武汉,北连信阳,占地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

孝感处在武汉大都市区的第一辐射圈内,又处在以武汉、襄樊、宜昌为顶点的大三角旅游区的联接轴线上,依托武汉,还可以抵达西安、洛阳、开封、黄山、庐山、张家界所组成的大中原旅游区,客源市场十分广阔。

(2)、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影响:1、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系的联动性、发展进程的跨越性、产业空间的集聚性以及产品生产的组合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机构、拉动内需等方面,成为区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需要购买许多其他行业的服务和产品,从而推动这些行业的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旅游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整体层面上看,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是在推进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新兴第三产业结构体系。

旅游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产业发展的多部门关联性决定了它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

4、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就业与缓解就业压力作用显著。

旅游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旅游者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娱乐购物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直接就业机会。

同时,旅游产业又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不仅自己可以直接提供就业机会,而且也可以通过产业链增加包括农业、制造业、商业零售业、食品加工业等部门的间接就业。

(四)、孝感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措施:1、软环境开发(1)形象定位,树立品牌意识。

孝文化是孝感的特色文化,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孝文化这一主题,并将这一内涵渗透到相关的开发设计中。

如果说孝文化旅游是一种商品的话,就要有一个自己的、有特色的“注册商标”。

孝感最大的特色是孝文化这张名片,我们可以打发展孝文化的招牌,立项向国家申请建立全国孝文化博物馆,争取国家支持,搜集全国孝文化遗产,集中华5000年孝文化遗产于孝感,中国有那么多以孝立国的皇帝,其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中华文明几千年,以忠孝立国、安家的故事不胜其数,建成全国孝文化博物馆,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这一举措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

(2)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制定孝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开发规划。

(3)调动市民广泛参与。

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其中,最应该把握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每一个孝感市民,只有可以得到全民支持与参与,这样一项开发计划才能顺利进行。

2、硬环境开发(1)加快交通建设,提高可入程度。

对外交通方面,可以在武汉等周边城市的铁路、公路交通换乘车站增开到孝感的车次,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开通武汉——孝感城际旅游巴士,方便武汉市民到孝感旅游。

对内交通方面,改造孝感市区到境内各处景点的内部交通,开辟市内旅游专线,实施旅游通道景观化工程。

(2)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创造新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现在发展孝文化旅游的最大瓶颈就是文化载体的缺乏。

文化载体既可以是遗址、遗物,也可以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故事、传说等文学形式,还可以是新建的人造景观、仿古建筑等。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除了早已被人们搬上舞台和屏幕的黄梅戏《天仙配》外,还通过出版《董永奇传》等书籍,创造剪纸艺术作品等文艺形式宣传孝文化,另外,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华孝文化艺术节,并公开发行“董永和七仙女”纪念邮票等。

我们还可以建设孝文化亲子乐园等项目,开发多种孝行节目,让旅游的家庭可以在玩中体会家庭因孝道而和睦的温馨场面。

(3)综合各种特色资源,相互带动,联动发展。

孝感不仅有特色的孝文化资源,还有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全国著名。

旅游离不开餐饮,特色的饮食文化会对旅游产生双重吸引力,餐饮也需要旅游,旅游可以扩大对特色饮食文化的宣传,直接刺激饮食购物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色旅游资源,要有系统科学的观念,整体把握,联动发展。

(五)、孝感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与价值:1、发展孝感旅游业,首先将促进孝感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地方经济。

发展旅游业必将推动孝感在交通、餐饮、建筑、商业等各方面的繁荣与发展。

还将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投资,扩大财源,服务地方经济。

其次,开发孝文化,发展旅游业将为“1+8”城市圈发展、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注入活力,作出贡献。

武汉是城市圈的核心,在为孝感提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促进孝感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推动武汉及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从而使整个城市圈被激活,迸发无穷生命力。

2、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开发孝文化,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要求结合孝文化主题改善城市软硬环境,以促进城市各方面建设,形成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形成品牌的核心。

西湖,流传着美丽的白娘子传说,沉淀着中国几千年爱情文化的地方,正如其所在地杭州正在塑造中国的“爱情之都”一样,孝感也可大胆地打造中国的“孝子故乡”或“中华孝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品牌。

孝文化旅游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孝感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北孝感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策略探析》2012年4期。

作者:洪二丽。

[2]胡金林 (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3]曹祥本《湖北旅游精华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4]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5]霍洛韦《论旅游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李悦《产业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批阅教师对报告的评阅意见批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