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③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

④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深度认识]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主题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影响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影响(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1)简述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

拓跋珪推行汉化改革,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影响: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图示北魏政权的更替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

即使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各族人民的统治仍然采取了压迫的歧视政策。

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材料三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

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

但是,此后各类起义仍时有发生。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根本目的。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有利条件?答案(1)原因:由于北魏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激化,北魏统治面临着危机;同时鲜卑族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仍落后于汉族。

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开始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 D.黑龙江省答案 B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故答案为B项。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答案 D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豪强地主与封建国家这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答案 A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4.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答案 C解析A项是手段,B、D两项是直接目的,C项是根本目的。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阶级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基础巩固1.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其统一( )①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②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④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各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各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下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答案 C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

4.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 C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5.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鲜卑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能力提升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 B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8.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答案 C解析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9.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B。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材料二《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