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

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

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包天仁2006.10.28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见面。

江苏省的学术会议我参加过多次,江苏是教育大省,英语教学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与英语母语国家和英语作为二语的国家有很大的区别,还有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外语界空前活跃,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

我要讲的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是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学情和教情的错误理念。

何谓十大神话?就是那些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第一个神话是交际能力是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the aim of China’s basic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首先我们做一点考证,即交际能力的说法对不对。

我们经常提起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翻译这个术语时就出现了错误。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的是交流能力或沟通能力,大家查阅一下牛津辞典,看看它的定义,查到最后也没有“交际”这个含义。

我感到很奇怪的是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教授、硕导、博导,怎么连这个定义都搞错了?有人狭义地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比读、写能力重要,而我认为读、写也是交际能力,而且是重要的交际能力。

英语各项技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说某一技能比其他技能更重要,而是要看能否获得这个能力。

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中,翻译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在中国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尽管有人认为听、说比读、写容易,也是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人以学校正规形式学习英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至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强调听说领先,却一直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学习英语要达到的目标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才是好目标,我认为读写技能相对比较容易能够达到,因为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像听说能力那样过多依赖语言环境,所以读写能力应该确立为我们的主要学习目的。

大家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国家的外语教学大纲,还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课程标准。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也研究了这方面的材料,最近陆续翻译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英语)》,分六期刊登在今年的《语文教学研究》(3-8期)杂志上。

近期将研究和翻译英国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读写框架文件及相关教材和课程。

我们研究了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绝对没有哪个国家把读写两项技能忽略掉。

刚才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就提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要求孩子到八岁的时候能够阅读英文文章,而我们的外语教学为什么要忽视阅读和写作哪?这不是舍本求末吗?英国的英语课程标准专门设有一个读写框架文件,要求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完成扫盲任务。

我们在反对聋哑英语的同时,进行的是一种文盲教育。

读写不重视,听说达不到,等于是外语教学的完全失败。

这是帝国主义的阴谋,还是我们上了当,还是我们无知?有人说An authentic English environment can be created in China,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布置一些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尽可能地用英语交流,称之为authentic,这就是真实的场景吗?其实根本不可能是。

现在使用的教材也好,报刊也好,甚至包括英语音像,都不能称其为authentic,不是real-life English,基本上都是改造的,充其量是China English,和英、美国家的英语还是不一样,怎么可能是authentic?有一些报刊宣传自己的材料纯正、地道,用来培养交际能力,那又是一个可笑的神话。

为什么这种神话还在继续呢?就是在课本中和练习中出现的语言材料也不是真实的,侧重点还是在语言形式上。

第二个神话是把我们中国的英语语言教学称之为或误认为是二语教学(The type of ELT in China is TESL)。

持这一观点的人论点是,二语教学就包括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

这种观点是误导了我们,二语包括外语就是混淆了语言教学类型这个原则性和常识性的问题,学过语言学的人是不应该这样认为的。

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区别有语言环境,教学目的,师资和教材等。

可惜的是现在实验的新课标中,有很多理念是来源于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的做法,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所以说这个神话是一个非常大的神话。

著名语言学家Kachru将全世界的英语区分成三个同心圆,由里向外分别叫做the Inner Circle, the Outer Circle和the Expanding Circle,对语言环境作了精辟的分析。

the Inner Circle指英语是母语的国家,the Outer Circle是二语国家,英语在这些国家里具备了社会功能,the Expanding Circle是把英语作为外来语来学习的国家,没有英语语言环境。

我们国家就是在这个最外围的the Expanding Circle圈子里,教学类型是最难的,学生的短期目标就是为了考试。

很多欧洲国家,还有印度、新加坡等二语国家的英语教学目的和我们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

即使是英、美国家(英语母语国家)的外语教学称为TEFL,和我们外语国家的TEFL仍然有所不同。

他们是在有语言的环境下教授外国学生,并且这些学生经过了雅斯考试,英语具有了一定水平,教师是母语教师(NESTs),而我们是在中国没有英语语言环境下,由中国教师(Non-NESTs)教授中国学生的TEFL类型,是不可混淆的。

即使是在二语国家,学生们学习外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我们却忽视知识,空谈能力,把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

其实知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知识能力(K-ability),只不过知识细分有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过程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罢了。

国外一些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借鉴(adapt),但不能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adopt)。

我们的新课标里面很多内容都是照抄照搬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实践的验证。

教学类型有问题,教学目标的定位紧跟着也要出问题。

第三个神话又是一个错误观点,认为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交际法是最好的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China’s ELT)。

交际法的特点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各种交际任务,是要有语言环境,需要小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是母语教师更适合,大部分中国教师很难胜任。

交际法本身没有错,可以说交际法是听说法的进步,是行为主义倾向的教学法,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中国的教情和学情。

这一教学法不是不可用,只是在中国用的场合比较少,我们强调过了头,走到了极端。

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强交际法,起源于印度的Bangalore,是基于无意识学习策略的教学革新尝试,还没有成功就引进到中国来了。

一些人大力推广任务型教学法,并将此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认为比其他教法效果更好。

实际上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不可能有真实的任务,任务只不过是一种练习罢了,这一点在前几年的国际教师协会年会上(IATEFL)有过国际性大辩论,认为很多地方不适用。

这种任务代替不了练习,也代替不了作业,更代替不了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也没有规定只能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而是提倡任务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法。

我们经常强调新课改,新教材,新事物,并不等于旧的就过时了,就该摒弃。

新事物往往是不完善的,我们在改革的进程上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要在继承好的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创意。

明明知道交际法、任务型教学不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教学,费时费力,为什么还有人在推波助澜?有人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最好的,但是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判断一个教学法优劣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是省时省力,实用高效,而不是看这个教学法是否新颖、时髦。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

我们的外语教学总是在走弯路,例如小学重视语音却不早学音标,重视语法却淡化语法,重视知识却不主张讲知识,难道这不是诡辩吗?交际法的优点我们要吸取,比如强调语境,强调功能、话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特点是decontextualized,即语言和语境是分离的。

整体语言(whole language)、交际法等教学法认为语言总是伴随语境而出现。

因此我认为这些直接法,包括弱势交际法,不适用于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实际。

第四个神话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是输出型的教学(Output-based instruction is the best teaching model in China’s English teaching),强调productive skills, 忽略receptive skills,concentrated input 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过分强调“用中学”,新知识学完马上就用,而不是“学中用”。

这也是受到国外教学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背离了中国英语外语教学的实际。

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双基”的培养,侧重语言的理解性输入。

教师如果不讲语言点,不讲语音、词汇、语法等项目,一味地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拿什么输出?课堂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新知识授课结束之后,马上让学生表演,这是强人所难,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这是需要纠正的一种倾向。

为了让学生能够精确表达之前,无论是口头还是笔头,要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模仿。

学生语言学习都有一个沉默期,要沉默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来,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急于让学生语言输出。

但在production阶段,因为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可适当增加难度,达到举一反三。

既然是输入型教学,输入有哪些形式呢?英国著名学者Michael Swan今年四月九日在英国Harrogate举办的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年会上做的主报告中提出语言输入的三种形式。

他的题目是:The input to language learning: two out of the three ain’t good enough,意思是:有三种形式的语言学习输入,仅靠其中的两种是不够的。

Michael Swan讲到语言环境时用了flood一词,意指语言大量地输入,不强调规则,长时间沉浸在目标语言中,如同发大水,通常是指母语和二语语言环境下儿童学习语言。

第二种形式他认为是intensive或者concentrated input。

他指出最近五十年来,全世界英语教学界都忽视了这种输入。

这种输入就是精选一些文章,一些样本,让学生不仅学习到语法,词汇,而且在文学和文化方面得到熏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