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教案作业检查情况记录

最新教案作业检查情况记录

教案作业检查情况记录为了全面掌握教学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本学期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计划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第5月初对各班数学作业批改情况及教师教案进行了全面检查。

现将检查的具体情况小结如下:一、作业情况优点:1、学生作业书写规范,格式符合要求,页面整洁,作业量适中,形式多样。

2、批改及时,符号统一,有统一的等级评定,如“优、良、中、差”或印章图案或百分制等。

3、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能及时订正,教师及时复批。

4、部分作业教师有批阅评语,学生作业每日有家长签字或评价或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记录,方便老师和家长的交流。

4、特色之处:一年级练习册批改突出了“细”,每页都有作业情况的评定符号,如批改时作业全对还是有错误用“☆”或“○”表示,学生作业订正之后统一画“☆”,作业批改之后的订错情况一目了然;二年级三、四班的课堂作业,书写规范整洁,正确率高,每个学生的作业首页都有每次作业情况等级的统计及本组同学作业情况的记录;三年级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率高,错误订正及时,一、二班还将有错误的页码写于每次作业上方,学生订正后用对号标记。

需改进之处:1、学生作业中错误的订正格式不统一,多数学生在原题上只订正错误的得数,老师既打对号又打错号,建议做统一的订错要求。

2、个别学生练习册中的错误没有订正错误或订错时又将题目写错而老师未加以批注。

3、有个别学生书写不认真,作业本欠整洁。

4、建议年级评价符号尽量统一,批改后写明批改日期。

二、教案情况优点:备课完整,及时,利用率高,每课均有练习内容的补充。

评补栏书写较为工整。

三四年级比较好的教案如袁容老师的,除每课均有补充练习的内容外,还有基本概念的含义,易错题分析,错因分析,正确解答方法,以及需要提示的方法;一二年级如李娅娟老师的,每课补充的训练内容有拓展练习、思维体操、数学游戏、个性练习、实践应用等,形式多样,教学反思内容具体,有教学收获,教法指导,教学中应注意或强调的地方、单元测评小结等。

缺点:部分教师的教案,利用率低,只有少数的补充练习,教学反思等内容几乎没有,从教案上看不出备课、集体教研、个人研究的痕迹,那么课堂情况如何需要思考。

从本次检查中可以看出老师们的工作量相当大,工作是非常认真、辛苦。

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积极改进。

附学习文章:关于课后反思的书写建议。

教学反思的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话确实有道理,虽然我算不上什么名师,但我是深得教学反思之利的。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内容上求实。

写具体的做法和认识,绝不泛泛而谈,更不去说一些套话、空话,要写就写出一点有用的东西。

1、记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个流畅的思路,一句精彩的引导,一种有效的点拨,一道巧妙的练习,等等,都可以及时整理下来,形成经验的积累。

我在教学《黔之驴》时,采用了读译、写话、联想、绘画、表演的教学思路,学生学得实,学得有趣,效果不错。

于是我就及时把这种方法记了下来,为以后的文言故事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2、记教学中的失误。

再好的教案有时也不适应随机性很强的课堂教学,何况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可能是完美的。

出一点失误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引以为戒,使以后的课堂教学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

记下这些失误,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假如重新教,怎样做才会更好。

有时可能是整个教学设计都不适用,这就更应该作全面修改。

这样去反思一下,心里就会觉得亮堂多了。

3、记教学中的遗漏。

在知识的讲解、方法的指导、练习的设计和环节的安排等方面,如有遗漏,一定要记下来,并补上恰当的内容,使原方案更加完善。

这虽是亡羊补牢,却很有必要。

我常常在上完一堂课之后,把课堂上因生成目标的调整而临时改变的方法和环节记在教案上,并写明原因,做到心中有数。

4、记教学中的感悟。

一堂课写来,静心想想,总会悟出点什么,有时会因为某一节课的启发,将平时理论学习中的一些收获激发出来,从而得出更深更广的东西。

例如我在教学文言文《赵普》时,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编成一篇趣味短文,让学生阅读后解释那些词语,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在快乐的学习中巩固了文言词语的理解。

课后,我一下想到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充满趣味,于是就联想到钱梦龙等名家的一些好的做法,写了一篇反思文章,总结出文言文教学增趣的方法。

二、形式上求活。

写反思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可圈可点,只要能留下点思考就行。

我的做法主要有三种。

1、写在教材中。

这类反思常常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例如课文中某句话的理解,课后练习的补充等,记在课文相关的地方,便于以后使用教材时参考。

2、写在教案里。

这样的反思大多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等相关,也就是与课前的教学设计关系密切。

具体做法又有两种。

一种是旁注,即对某个地方的具体做法作肯定或否定的表白,或对某个环节做补充,说明得失及原因。

例如新课导语不够好,我们可以在旁注中提出来,设想一个更好的导语。

启发提问中的某个问题不当,可以在旁注中点出来,并根据课堂实况重新拟定恰当的问题。

一种是总评,写在某个课时教案的最后,文字相对较多一些,针对整个课时情况反思,可以着重谈一个成功点或失误点,也可以综合性地谈几个问题,多方面地总结这堂课的得失,有时甚至是整个教案的重新拟定。

可以说,重新修改的教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最实用,也最有效。

3、写在教学笔记中。

这样的反思常常是那些能够形成“文”的东西,例如对某种教学艺术的总结,对一堂好课的记述。

这种反思也不一定只针对某一堂课,可以涉及到以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见解。

可以说,这样的反思文章已经具备了教学论文的性质,是更高层次的思考,是平时勤思勤写的提升。

这对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和增强自己的教学素质很有帮助。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养成了记教学笔记的习惯,至今已写下了二十几本,它们成了我的珍宝,我发表的许多文章都是从这里面获得灵感和素材的。

古语说,勤能补拙。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我们就不难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

那些成名的教师,哪一个不是从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走过来的呢?论互联网的运用与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省阜宁板湖小学王丹君摘要:从当今的信息时代中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出发,以互联网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为研究课题,通过论述互联网与教师专业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方法,从而论证了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专业成长合理运用当前,“互联网”作为核心概念广泛地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了主导诸多领域的重要成分。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与普及,也对21世纪的人们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教育技术论坛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就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1]p1。

学生的这些能力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这也考验着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将自身知识技能进行提升,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合理的运用互联网,也能从多方面给予教师提升。

一、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由近年来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渐渐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概念,它是诸多行业适应其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信息爆炸,许多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离不开网络,它慢慢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人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也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提高的渠道与动力,而教师的发展也绝非是单一的,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面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熟练程度;二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和提高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的教育见解;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机制,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通过将学习的成员置身于学习和社会环境中从而促进个体的进步与群体进步[1]p7。

互联网正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为教师终身提供了一个全面、新型的知识面,同时,多元化地呈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吸取优秀教师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教师专业成长的时间,也能够节省人力,教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流、学习,钻研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

2,对于教师发展曲线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在内容上有所界定,它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世间万物的形成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形成一条曲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教师的发展同样有起步期、发展期、高原期、下降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它们构成一条周期曲线,成为了教师专业的生命曲线。

通常情况下,30岁之前的教师专业的生命曲线指数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最终到达高原期,30岁之后就呈现下滑和衰退了。

教师若想让专业生命持续地发展,就不能只有一次专业成长的生命曲线,必须第二次攀爬高峰,形成生命的“第二曲线”[1]p136-p141。

不断在教学中追寻“第二曲线”的教师才是一个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师,对于这类教师而言,日常的教学活动往往满足不了他的这种需求,他们需要“走出去”,更需要将视角投向世界,投向包罗万象的网络,于是,互联网学习,不仅在时间和人力上为教师发展提供便捷,它还在内容上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启发,使之在学习、思考和研究后得到持续成长,它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甚至是第三曲线的形成。

二、合理运用互联网,促进教师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