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的分析与发展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分析与发展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分析与发展分析摘要:近年来,随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灾难。

海绵城市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水土的重要方法,可以在降雨时能够吸收、贮存、净化雨水,需要水资源时则可以释放已净化的雨水资源,该构想的提出为城市建设过程中防治城市内涝及城市内水土流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水土保持应与这种雨水控制新理念融合在一起,促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繁荣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水土保持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区非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增加,雨水径流难以入渗,洪峰流量增大,城市地表径流的时空模式改变[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很多地区的降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强降雨事件的频率在增加。

强降雨导致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土壤侵蚀严重。

并且,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经过入渗进入土壤、地下水,水土环境遭到破坏。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面积施工势必会给原有的自然植被体系和水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加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推动下,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是将人工措施与自然水循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它不仅具备了城市的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土保持生态作用,而且可以被科学布局并落地操作。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

海绵城市的建设促进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了城市防涝抗旱能力,为建设生态城市和城市水土保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转变观念,与传统城市建设不同在于海绵城市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以往的传统排水都是靠管渠、泵站等设施,往往出现城市低洼地区储水渗水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工作、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

二、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海绵城市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作共生关系,以就地消纳的方式从源头上削减暴雨径流的洪峰、洪量。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3]。

源头减排,是从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即从形成雨水产汇流的源头着手,尽可能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

过程控制,是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延缓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系统治理,是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

同时,也要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能造成内涝压力,也不能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三、城市水土保持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一)保证了城市水体清洁水质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生命的健康息息相关,没有优质的资源,何谈城市的生态文明。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水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所以保护饮用水安全刻不容缓。

城市水土保持通过构建生态治理带与保护带,使得森林与河流,水库,沟渠为一体。

水源保护林的建立以及结合城市特点的立体绿化减少了酸雨和大气污染,土壤侵染等对水质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河道,排水道的合理布局,减少了泥沙的淤积和生活污水的影响。

(二)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失衡通常是从绿色植被的缺失开始的,而水土和绿色植物互相帮助协调,成为了生态建设的基础。

按照城市水土保持的要求,像旧城改造,城市扩建等项目必须先提交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对于城市周边的挖砂取土项目则不再审批。

通过这样的协调,城市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因为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的时间,形成了良性循环[2]。

(三)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建筑用地增多,土地原有的土体结构和植被遭到破坏,地貌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的破坏。

生态恢复依靠自然的力量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通过人们对于城市水土保持的科学规划设计,可以帮助环境修复,基本思路是以通过大的增加生态绿地,提高城市生物的多样性,通过食物网构建不同的生态链,使城市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3]。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土保持作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预防与治理,这对城市及周边生态区的水土保持及景观提升起到一定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的提出为水土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

下面我们将从“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阐述海绵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作用。

渗:通过优化海绵措施布局,加强海绵措施与汇水区域之间的水力连通性,增加雨水的自然入渗。

避免了大量雨水径流冲刷土壤,引发水土流失。

同时,入渗雨水可以有效补给地下水,对增加水资源储存总量具有重要作用。

雨水渗入方式较为多样,例如将地面铺装改为透水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场地竖向等。

滞:通过微地形调整,使雨水汇集,雨后缓慢入渗或被植物根系吸收或通过大气蒸腾作用所消耗。

以空间换时间。

雨水滞后排放,可以削减洪峰流量,减轻短历时强降雨对管网造成的排水压力。

雨水花园作为一项典型的海绵措施,通过设置下凹深度保证其具备一定的调蓄容积可以满足雨水的错峰排放,花园内种植耐腌植物,兼具景观与水土保持作用。

蓄:把降雨蓄存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排放的目的。

例如雨水蓄水池,可以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蓄水池中将雨水缓慢排出。

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土壤的污染,还能对不同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净: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改变了雨水径流流向,引导雨水分散流至各个海绵措施。

雨水经海绵措施入渗,通过土壤、植被、微生物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减少面源污染,避免在城市化建设时对水土环境造成破坏[3]。

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植被、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将尽可能被利用。

例如将停车场收集到的雨水净化后用于洗车、道路浇洒等。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处,再通过“净”把水用在原地。

雨水得到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雨洪问题,还可以减轻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资源枯竭等带来的危害。

排:将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进而实现雨水有序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经雨水花园、生态蓄水池、渗滤池净化后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喷洒等,一部分经渗透补给地下水,剩余部分通过市政管网排入河流,既减少了面源污染,同时降低了内涝发生的可能。

基于以上对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各环节的作用分析,可见海绵城市的提出对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雨水控制利用部分提供了重要的、具体的技术指导。

并且,海绵城市从理念上强调了低影响开发、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开发建设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这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相契合。

四、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措施(一)加强海绵城市宣传力度通过合理运用微信、电视、大屏幕、宣传单以及微博等多种方式,做好城市公益广告宣传工作,可以有效加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以及提高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意义。

通过加强海绵城市宣传力度,能够使更多的人支持、理解以及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并给海绵城市建设构建良好的建设氛围,逐渐提高人们海绵城市建设意识。

通过学校、社区以及机关等多种渠道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积极普及海绵城市以及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理念,并主动参与雨水利用、收集、养护海绵设施以及改造小区海绵化等海绵城市建设活动,确保城市充分发挥出宜居性特征,优化城市整体水环境,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弹性自然的生长。

(二)全面落实城市海绵建设在开展城市海绵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好协调规划工作,应将水利、国土、规划、园林以及交通等多个部门做好相互协调,不断优化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内容,有利于对城市雨水系统建设进行全面落实。

对于绿地建设、城市道路等相关公共建设,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优化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内容。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助于逐渐优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三)合理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建设海绵城市进程中要注重合理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确保水文特性在开发前后不出现较大变化,增大透水面积,尽可能地降低径流污染以及径流总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构建海绵城市主要涵盖以下几点:首先,城市路面、地面建设尽量选择渗水性强的材料,通过合理运用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地下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从而减小径流系数并降低汇流时间,同时在重点区域建设地下雨水调蓄池,借助上述工程减轻排水系统压力和降低径流。

(四)制定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体系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以此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立监督部门,以此来控制雨水的利用率,使降下来的雨水能够被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性指标,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将城市内部的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工程融合在一起,保持城市的水土不会流失,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做好城市内部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五)加强水土实时监测发挥海绵城市的价值城市根据水土保持的情况实时地进行水资源的供给控制。

首先,一方面应当全面加强雨水调控的监测工作,了解雨水使用的需求,工程的实施过程,工程的可靠性和工程是否存在风险,这样才能达到水圭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还要加强土壤情况的分析工作,了解水土保持的具体情况,基于水土保护实地调研的情况进行相关设施设备的开发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