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泄泻的中医辨治

泄泻的中医辨治

泄泻的中医辨治泄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夏季更是泄泻的多发季节,了解相关常识,采用恰当的治理方法,降低泄泻对健康的损害,尤为重要。

泄泻的中医辨治主要内容:泄泻经行泄泻五更泻治泄九法(《医宗必读》明·李忠梓著)附:辨治要点、痛泻要方、便秘一. 治泄九法读《医宗必读》学习李中梓治泄九法【摘要】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

《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

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的病证[1] 。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因,脾为主脏,湿为主因,但往往挟风、挟寒、挟热、挟积、挟痰、挟瘀等,病变脏腑亦可涉及肝、肾等,而且常常与其他病证相关联,导致多重病因病机夹杂,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 [2] 。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强调的是治病求本。

李中梓对泄泻治疗的基本认识遵循了《内经》的这一原则,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 治泄九法1.1 渗利法李中梓云:“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

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

李氏据此将“渗利”之法列为治泄第一项,以六一散、五苓散、胃苓散等渗利小便,而使湿从小便而去,以实大便,常用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车前子、泽泻、大腹皮等药物。

1.2 升提法李中梓云:“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

”李氏所论升提包括 2 层意思,一是升腾鼓舞胃气,二是以风胜湿。

升提法临床多与健脾、渗湿诸法配合应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清气下陷,或脾胃之气为寒湿所困,谷气下流之证。

李氏主张升提中气,用升麻、羌活、葛根、防风之类,取生发阳气、又风能胜湿之意。

临床常用益气举陷、健脾升提止泻之法,方如升阳除湿汤、补中益气汤等。

1.3 清凉法李中梓云:“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伊郁之时,而商飚飒然倏动,则炎熇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

”湿热之邪侵犯胃肠,而成暴注下迫 , 若用苦寒之品,更伤其阳,故用清凉之剂。

本法适用于热淫湿邪或夏令暑湿蕴结肠胃,邪热交蒸,热迫肠道之热泻。

李氏善用清凉之剂,药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等,方用黄芩芍药汤、薷苓汤等。

1.4 疏利法李中梓云:“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

”痰凝、气滞、食积、水停,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所谓疏利就是针对痰、食、气、水留滞的病机,通过疏利祛邪即燥湿化痰、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攻逐水饮、活血化瘀等以使泻止的方法,邪气不同,用药各异。

本法适用于因实因滞引起的腹满泄泻之证。

1.5 甘缓法李中梓云:“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泄利急迫,泄泻不止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急施甘味药以缓之。

甘缓,就是以味甘补中之品,急固中焦,以缓下趋暴注之势。

方用大断下丸、浆水散。

1.6 酸收法李中梓云:“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

经云:散者收之是也。

”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用酸收之品,以止泄泻。

酸收法,临床意义有二:一是收敛正气,复其统摄之权;二是病延过久,速以断下,收关门之功。

此法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甚至虚实难分、寒热莫辨之反复腹泻下痢,方用固肠丸、乌梅丸、真人养脏汤、五味子散,常用药物有诃子、乌梅、石榴皮、五倍子、五味子、肉豆蔻等。

1.7 燥脾法李中梓云:“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浊清不分而致泄泻,当补脾祛湿而止泄。

此法适用于脾虚湿胜之泄泻,治以燥湿健脾之品,临床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

1.8 温肾法李中梓云:“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

经曰:寒者温之是也。

”本法主要用于脾肾虚寒证。

虚寒证有新久之别,猝然而发,下利清谷者为寒邪直中,阳气暴伤,治当温阳散寒,多用干姜、附子之类,方如四逆汤、真武汤、茱萸断下丸等。

李氏认为:“久泻常属下元无火”,治当温补脾肾、补火生土,常用干姜、乌药、肉桂等温补肾阳的药物达到治本的目的,方如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八味丸等。

1.9 固涩法李中梓云:“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

”固涩法主要针对泄泻日久,脾肾虚寒,邪少虚多,关门不固,滑脱不禁之证,临床常与燥脾法、温肾法配合运用,常用赤石脂、禹余粮、炒诃子、石榴皮、肉豆蔻、粟壳等药物,方如赤石脂粮丸、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

若久痢而脾肾虚寒甚之证,宜加入人参、附子;滑泄不禁者,酌加肉豆蔻、诃子肉、五倍子、乌梅。

2 学习体会2.1 治病求本泄泻与肝、脾、肾三脏病变相联系。

三脏功能正常对泄泻的发生与转归起着关键作用。

针对脾虚、肝郁、肾虚 3 个主要病因,李中梓提出了升提、燥脾、温肾 3 法以治本。

升提法主要通过益气提升、补益脾气、提升中气达到升阳止泻的目的,用于症见泄泻脱肛、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舌苔白腻、脉濡缓者;另外也可条达肝气,用于临床症见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舌质淡红、脉弦,每因情绪变化而诱发之肝郁乘脾者。

燥脾法通过应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培土祛湿达到止泻的目的,用于症见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苔白腻厚、脉缓者,温肾法应用温补脾肾的药物治病求源,治疗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而泄,症见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2 祛除标实泄泻外邪多为风、寒、湿、热等,而以湿邪为主,故临床常应用淡渗法淡渗利湿以治泻;湿多夹热,清凉法以清热利湿的药物为主,治疗湿热并存的泄泻之症;疏利法主要用于实邪留滞引起的泄泻,使用理气、导滞、消导、化瘀等药物为主,用于食滞肠胃者、肝气犯胃者、痰凝气滞者、气血瘀滞者。

2.3 急则治标甘缓、酸收、固涩 3 法主要是泄泻发生的某个病症阶段的治疗法则,以治标为主。

甘缓法在急病之时使用甘缓的药物达到“急者缓之”的目的,缓解泄泻急迫的症状。

酸收法用于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酸收之品以收敛正气而止泄泻。

固涩法更多地应用于久泄不愈、滑脱不禁的病症。

3 病案举例患者,男, 46 岁,诉腹泻半年余,晨起腹痛肠鸣,大便急迫,便前腹痛,便后缓解,大便溏泻,每日 3~4 次,饮凉后加重,乏力,时有胸闷气短,纳呆,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证属脾肾阳虚,中气不足;治宜温肾健脾,补益中气,运用燥脾、温肾、升提、固涩、疏利之法。

处方:补骨脂 30 g ,肉豆蔻 12 g ,吴茱萸 12 g ,五味子 10g ,炒白术 30 g ,石榴皮 30 g ,炙甘草 15 g,炙升麻 10 g ,柴胡10 g ,生黄芪 30 g ,大枣 10 g ,焦三仙30 g ,淮山药 20 g ,白扁豆 15 g 。

服药 7 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晨起腹痛肠鸣减轻,时有呕恶,加生姜 3 片温中止呕,再服7 剂,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每日 1~2 次,成形,无明显腹痛。

参考文献[1] 张伯臾 . 中医内科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 151.[2] 李永乐 . 李中梓治疗泄泻学术思想探析 [J]. 河南中医,2007 , 21 ( 11 ): 21-22.二. 泄泻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英文名称 diarrhea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常见病因感受外淫,饮食所伤,情志不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中气下陷常见症状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疾病概况目录1病因病机2辨证施治3其他疗法4预防调护1.病因病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

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1.1. 感受外淫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

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1.2. 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1.3. 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泻。

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均可致肝脾失调,易形成泄泻。

1.4.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 脾肾阳虚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1.6. 中气下陷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为泄泻。

2. 辨证施治2.1. 寒湿停滞(1)证候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

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治则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3)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