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爱”去感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定稿)

用“爱”去感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定稿)

用“爱”去感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定稿)第一篇:用“爱”去感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定稿)用“爱”去感化后进生文/hjlxx002作为一名教师,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要有耐心、细心、关心。

要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后进生。

1.师情感化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2.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

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

同学是学生的益友。

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

因此,我让后进生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某某同学一起坐,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

让他们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好几个后进生,都由“捣蛋鬼”转变为中等生,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

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第二篇:用爱感化后进生用爱感化后进生作为班主任,转化后进生是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正所谓“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转化后进生工作最主要的是研究后进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班主任,转化后进生是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正所谓“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转化后进生工作最主要的是研究后进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感觉后进生中真正智力差的只有个别,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欠缺,行为、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造成的,而导致这些原因的症结所在,往往是因为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在一、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总是从自我出发,好表现自己,好支配和指责他人,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或者烦恼之上。

二、自卑和忧郁,这些学生在失败后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看看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却一切都不行。

于是,引起情绪不稳定或忧郁,有时以伤害他人的言语和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

三、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一批评就泄气,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于是,他们就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

针对以上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对后进生的转化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一、用尊重启发自我认识。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后进生也不例外。

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

动辄训人、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只有当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觉悟,才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

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尊重后进生的人格,给他们留面子;另一方面宽容后进生的缺点,给他们留后路,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人尊重的,他就会自尊自重。

二、用真诚促进心理认同。

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

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更应该有爱生的情感,在深爱个体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后进生,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的身心趋于健全。

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

依据心理学原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遵循“真诚”的信条。

因此,班主任要用真诚换得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

三、用爱心和耐心奏出后进生转化的美妙乐声。

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如果说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是班级中表面上的后进生,那么思想上处于落后的学生则是一个班级潜伏着的后进生,这种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在上一次考试中,我班有个学生在考试时用手机作弊。

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还振振有词:我作弊是为了不让家长伤心。

我意识到这是一名思想上需要帮助的学生。

首先,我告诉他我相信他的确是为了让父母放心而做了错事,然后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这样做真让父母放心了吗?在他回家接受家长再教育时,我给他留了一项作业:实干与欺骗,哪一个让父母更放心?与此同时,我又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好对该生的教育工作。

这位同学返校后,例行公事般地向我承认自己错了,给班级丢了脸,没有用实际行动让父母放心。

我意识到他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我告诉他:错过一次并可怕,可怕的是错过以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你只想到自己得个高分,可你是否考虑到了作弊的后果:违反了学校纪律,破坏了公平竞争,损害了班级荣誉,同时也让父母感到心痛。

我还告诉他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放心、让同学们喜欢的好学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没有因为他违犯过纪律而放弃他,因为他是我的学生。

有一次,我见到他心情沮丧。

就在他的作业上画了个笑脸,意思是希望他能开心、对生活有希望。

第二天,该生在我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有张笑脸,还有一行字:老师,为了这个笑脸,我会努力的!以后,这个学生改变了很多毛病,如以前只要稍微身体不适就请假,而感冒了还坚持来上课。

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进一步懂得:对待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嫌弃。

我始终相信:爱是教育后进生的重要源泉,爱心是成功的基础,耐心是成功的保证。

让爱在学生的心田流淌泰兴市姚王镇中心小学黄群忠新学期,我做了六(1)班班主任。

一进教室,一眼就瞥见那个坐在最后一排的矮个子学生。

看了看他前面的高个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做完自我介绍后,我径直走到他的课桌前,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祁成。

”他冲着我傻傻地笑着。

“来,你把书包搬到最前面坐。

”“坐前面?”他摇摇头,又恢复了原状。

“为什么?”我笑笑说。

“我一直都坐最后。

”他还是那样傻傻地笑着。

“老师,他是弱智!”“老师,他什么都听不懂!”“老师,那么好的位置给他坐,太可惜!”……班级炸开了锅。

祁成有些尴尬,手紧紧地拽着衣角,头埋到了课桌下面。

这时,我想到他前任班主任对我说过,祁成这孩子由于小时候打针脑子受了伤,除了学习不好,其它都好,劳动特积极的。

每天,他主动去帮同学领牛奶,帮班级打扫卫生,帮老师整理讲桌……看到学生们这种反应,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走上讲台,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问你们几个问题,好不好?”喧闹的教室安静了许多。

“哪位同学说说,每天早晨,是谁早早地把牛奶送到同学们的手中?”我顿了顿问。

“祁成!”临时班长抢着说道。

“哪位同学说说,是谁每天在散学后还在默默地帮班级整理课桌椅?”我又追问。

“是我们班的祁成!”前排的小个子女生小声地说道。

“又是谁每天帮老师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把讲桌收拾得整整齐齐?”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吭声。

“是我班的祁成同学,对不对?”我又一次走下位,抚摸着祁成的头说,“他可是我们班的功臣!上一年的优秀班级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啊!”教室里静得出奇,只听见祁成低声地啜泣声。

“老师,我们错了!” “老师,我的座位让给他!” “老师,我愿意帮助他!” ……教室里又一次炸开了锅。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偷偷地转过身擦了擦眼睛,示意同学们停止讨论,深情地说:“同学们,我真的替你们高兴,因为你们长大了,会关心人了!”“祁成同学个子最矮,应该让他坐最前排!”快嘴班长又抢着发言。

“对!对!老师,快让祁成坐前排吧!”后排的大个子几乎是直着嗓子喊道。

我故意问道:“现在还反对老师的建议吗?” “不反对!”同学们异口同声。

此时,祁成终于抬起了头,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说搬就搬,有的同学帮他整理书包,有的同学帮他搬桌子,有的搀扶着他向前走去……看到眼前的一幕,我也笑了……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 确实,教育需关注生命。

教育不仅要“目中有人”,而且有的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让教育充满个性、充满人性、充满人情。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鲜活的生命,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学生的发展。

n教育,也可以如此美丽江苏省泰兴市姚王镇中心小学黄群忠美丽的事物无处不在:美丽的花、美丽的图片、美丽的女子……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让人赏心悦目。

但把“教育”同“美丽”联结起来,似乎总觉得有些牵强。

从事教育,多累人的事儿啊:每天都有新问题、新状况、新烦恼,似乎永远解决不完。

忙活下来,“悦目”谈不上,更别提“赏心”了。

纪伯伦《先知》上说:“一个人没有一种热情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肯定是做不好的。

” 我们刚踏上神圣的教坛时,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对可爱天真的孩子,都是怀着美好的期望的。

但当希望遭遇现实的失望,我们变得焦躁起来,没有了工作热情,于是,有了指责、有了惩罚。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就在每天为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我有幸看到了特级教师孙蒲远的《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这本书,从中我读到更多的是教育的温暖、美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

”细想想,很有道理。

常见到那些淘气孩子,整天挨老师的批评、整天被家长打骂,这样惩罚的结果把他们教育好了吗?答案自知。

一个孩子犯错了,你惩罚他,这样很容易挫伤他的自尊,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变得自卑敏感,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级里的顽固分子。

一个本可以巧妙解决的教育问题,因为惩罚,而成为败笔,对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是多么可惜啊!那么,当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许批评吗?孙蒲远老师说:“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危害,是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