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1. 破“的”一语画眉深浅入时无?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由外籍史家撰写的历史丛书,丛书的每一卷均由“标题”和“副标题”构成,其副标题往往蕴含了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特征的认识。

(1) 下表撷取了丛书中的部分标题,选择相关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填涂字母)B.魏晋南北朝C.从城市国家到中华D.殷周、春秋战国E.绚烂的世界帝国F.辽、西夏、金、元(2) 丛书第一卷内容并非历史学家所写就,而是由考古学家完成。

你认为如此安排写作的理由何在?(3) 丛书第三卷以“秦始皇的遗产”作为副标题,可见其强调的是(双选)A.秦暴政与其速亡的关系B.嬴政创制对后世的影响C.秦汉制度内在肌理延续D.秦汉制度两者间的差异(4) 丛书第九卷以“海与帝国”作为副标题。

如果这一标题意在勾连明清时代国家政权与海洋的关系,请运用具体史实,说明对这种“关系”。

2. 武穆遗“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岳飞死后,其孙岳珂修书写道:“先臣之得罪,天下皆知其冤”;而宋高宗不仅禁绝有关岳飞的民间“私史”,在其委派秦桧之子主编的“官史”中对岳飞事迹亦多有篡改。

(1) 材料一所示现象足以说明(双选)A.作者身份对历史书写的影响B.“官史”不足为信C.史学研究需注意史料的来源D.“私史”即为真相材料二:元代,岳飞故事渐为世人熟知,但据统计,在元代杂剧中以岳飞为题材的剧目极少。

清雍正帝更是下令将岳飞迁出明朝加祀的“武庙”。

(2) 材料二中所示现象,是元、清两代A.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B.民族矛盾缓和的明证C.思想文化繁荣的表现D.民族矛盾仍存的表现材料三:乾隆年间,皇帝两次亲赴杭州岳飞庙拜谒,并多次派遣重臣致祭。

《岳庙志略》称乾隆帝前来“每次必制诗章,褒扬忠孝”。

(3) 下列关于乾隆对岳飞态度较前朝骤变原因的推测,较合理的有(三选)A.昭彰天子圣德B.弘扬礼教观念C.颠覆八旗制度D.拉拢汉族士人材料四:1908年前后,陶成章创立“革命协会”,规定组织入会“最好是在岳庙里”,且需宣读誓文“誓杀鞑子,报我祖宗的大仇”。

1940年,话剧《岳飞》于重庆上演,演出邀请英法美苏四国大使及其它国家使节,并各赠“还我河山”大字。

(4) 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两次“再塑”岳飞形象的缘由。

(5) 历史人物的形象,是“任人打扮的”吗?结合上述材料中对岳飞形象变迁的表述,谈谈你的看法。

3. 授人以“渔”东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间。

土山湾,位于今徐家汇南端。

1864年,上海耶稣会外国传教士在此购入土地,建立土山湾孤儿院,随后又在此创办了土山湾孤儿工艺局、印书馆、木工部等等,作为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其中走出了众多近代工艺美术大家。

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 1864年,耶稣会传教士能在上海购地建屋,与以下哪些不平等条约直接相关(双选)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材料一:1891年,有时人咏土山湾孤儿院道:“世忍溺婴孩,收恤加栽培。

幼哺兼教读,度量何恢恢。

嗷嘈文字认,嬉笑饱暖该。

”材料二:1917年,土山湾工艺局内设图画、印刷、木工、金工等科目,待院中孤儿年龄稍长,即遣人教其绘制水彩、油画;并备有电气车间,传授印刷、抛光、家具制作技术并对外售卖。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土山湾孤儿院的救济方式。

材料三:针对社会救济这一问题,儒家典籍《礼记》认为应做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以清朝为例,各地皆设育婴堂,其开支主要源自于士绅捐助和政府税收拨款,机制时有存废。

而在土山湾,孤儿在18岁前其工作所得收入80%归院方所有,用以维持院务开支。

成人后,收入只向院方上交20%作为培训经费,亦可自寻出路谋生。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与西方在对孤儿救济的经济来源上有怎样的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材料四:1906年,慈善家王一亭提出“恤孤之道,非特给以衣食,使毋冻饿而已,更宜浚其智识”。

1943年民国政府颁布《社会救济法》,规定“育幼所应按留养儿童之年龄,设置相当班次,授予相当教育,并为技能上之训练,或送就近相当学校免费肄业”。

(4)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原因与结果”的视角,说说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孤儿救济理念的调整过程?4. 帝国不“落”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强行使一个战败的敌人继续处在解除武装的状态,乃是胜利者的责任……(我)提出了一个准则:“消除战败国之冤气在先,裁战胜国之军在后”。

……可以看到,英国、美国和法国却在很大的程度上采取了相反的做法。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 下列史实能说明当时英、美、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实“采取了相反的做法”的是(双选)A.镇压亚非拉地区的民主革命B.破坏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C.纵容法西斯国家的毁约扩张D.瓜分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扎格鲁尔等民族主义者代表埃及要求英国废除殖民保护制度,允许埃及独立。

遭拒绝后,他即组织“埃及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将独立要求诉诸国际社会,也未成功。

材料三: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规定“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2) 材料二、三中,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推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斯大林说,“如果你不可能在马尔莫拉海(今土耳其境内,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间往来的捷径)中给我一个要塞阵地,我们能不能在德德亚加奇(今希腊境内)有一个基地?”我自己觉得回答得相当满意,我说,“我当一贯支持俄国对于全年四季享有海上航行自由权的要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3) 材料四中,丘吉尔认为自己对斯大林诉求的回答“相当满意”,结合上述材料中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说说你如何看待丘吉尔“相当满意”的回答?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D,C,B,E,F,A【小题2】略【小题3】BC【小题4】略【解析】(1)依据第一、三卷的标题和副标题,①位于夏朝和秦汉时期之间,结合所学可知,夏朝之后是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之前是春秋战国时期,因此①应填D,殷周、春秋战国;结合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②应填C,从城市国家到中华;依据第三、六卷的标题和副标题可知,③位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因此③应填B,魏晋南北朝;依据第六卷的时间可知,④位于隋唐时期,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因此④应填E,绚烂的世界帝国;依据第六、九卷的标题和副标题可知,⑤位于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结合所学可知,⑤是辽、西夏、金、元时期,因此⑤对应F;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⑥应填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因此⑥对应A。

(2)理由:丛书第一卷内容涉及的是神话时代、夏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目前尚未发现神话时代至夏王朝的可辨识文字,因此比较可靠的研究手段只有考古研究。

(3)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并被后世朝代所沿袭,如汉承秦制,因此丛书第三卷以“秦始皇的遗产”作为副标题,可见其强调的是嬴政创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秦汉制度内在肌理延续,故BC两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及其影响,A项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其功绩及其影响,错误;材料强调了秦朝与汉朝制度的传承与沿袭,秦汉制度两者间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C。

(4)关系:依据材料“明清时代国家政权与海洋的关系”,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明清时期的海防危机解答,即明清时期,施行闭关自守政策以维护皇权统治;与此同时,全球航路开辟,列强东来,严重挑战了明清海防政策。

故答案为:(1)①D;②C;③B;④E;⑤F;⑥A(2)理由:目前尚未发现神话时代至夏王朝的可辨识文字;因此比较可靠的研究手段只有考古研究。

(3)BC(4)关系:明清时期,施行闭关自守政策以维护皇权统治;与此同时,全球航路开辟,列强东来,严重挑战了明清海防政策。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综合。

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和各个朝代的时代特征解答;第二问,抓住第一卷的时间,结合从部落到国家产生时期的特点从考古角度分析;第三问,抓住关键信息是“秦始皇的遗产”,结合秦朝制度创新及其影响以及与汉朝在制度上的关系分析;第四问,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明清时期的海防危机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小题1】AC【小题2】D【小题3】ABD【小题4】【小题5】【解析】(1)通过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后人与宋高宗君臣对岳飞评价的差异,足以说明作者身份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所以史学研究需注意史料的来源,AC两项符合题意;“官史”不足为信和“私史”即为真相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D两项。

故选AC两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中极少以岳飞为题材的剧目和雍正帝将岳飞迁出武庙,反映出两个政权统治时期,民族对立和民族矛盾依然存在,D项正确;材料二中现象出现,是因为元朝、清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并非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排除A项;民族矛盾缓和与“以岳飞为题材的剧目极少”等不符,排除B项;雍正帝将岳飞迁出武庙等做法,不能说明当时思想文化繁荣,排除C项。

故选D项。

(3)原因: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清朝中期乾隆肯定、推崇岳飞的原因主要有,意图借此昭彰天子圣德,弘扬礼教观念,拉拢汉族士人,维护其统治,ABD 三项符合题意;乾隆帝褒扬岳飞忠孝并非为了颠覆八旗制度,排除C项。

故选ABD三项。

(4)缘由: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国内国际等方面分析岳飞形象与时代关系可知,20世纪初革命派将岳飞塑造成民族英雄的原因在于,晚清时局内忧外患、统治摇摇欲坠,反清革命者将岳飞视作(排满)民族革命的象征,1940年,抗战局势严峻,国民政府出于团结同胞、呼吁国际援助的需要,将岳飞形象定位为抵御外侮的爱国将领。

(5)看法:首先,表明个人观点,如明确历史人物形象是任人打扮的;然后运用唯物史观,综合材料及相关问题加以说明,如岳飞形象在不同时期的遭遇,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出于各阶级利益的需要,会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不同程度的“再塑”等。

故答案为:(1)AC(2)D(3)ABD(4)1908年前后,晚清时局内忧外患、统治摇摇欲坠,反清革命者将岳飞视作排满/民族革命的象征;1940年,抗战局势严峻,国民政府出于团结同胞、呼吁国际援助的需要,将岳飞形象定位为抵御外侮的爱国将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