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20世纪50-70年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点定位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及其原因。
主题一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1)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2.曲折失误表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思维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其影响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其影响是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3.调整提高时间1961年1月开始内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意义(1)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2)1964年,建设“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二、“文化大革命”1.过程:1966年发动,1976年结束。
2.评价:“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思维点拨1949—1976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和三大敌人的残余势力的矛盾。
(2)过渡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视角1中共八大的经济主张材料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据材料概括中共八大的经济发展主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视角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材料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 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上述图文材料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图片材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
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
文字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拓展深化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失误原因(1)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
(2)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3)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渴望祖国繁荣富强。
(4)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经验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2)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主题二伟大的建设成就一、原因1.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人民奋斗: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成就生产生活领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两弹一星”增强了国防力量。
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等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外交领域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思维点拨重返联合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图解历史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三、意义1.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视角三线建设材料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
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 052亿资金和近几百万人力,建设起了近2 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
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倍。
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建设;中央统一领导,地区间配合,群众支持。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拓展深化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央政府能够调集全国之力建设重大经济、交通、民生项目,这是这一时期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制度因素人民群众高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热情中,涌现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时代人物,这是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毅然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两弹一星”等科技的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抵制“左”倾错误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顶住“左”倾错误思想的压力,领导、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外交工作,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2022·湖北卷)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
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命题设计]聚焦考点新中国科技情境设置科研经费支出和科技人员(社会情境)[解题指津]易错排查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排除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数量有限,排除B项“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数量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关键能力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1962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直接使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数量增长,故选D项[方法点拨]运用“辨、联、释、判”四步法解答原因类选择题(1)“辨”:注意审题,辨析试题考查的方向,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