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理论重点

会计理论重点

直接可验证是指旨在反映经济现象的会计信息没有出现重大偏差或错误;间接可验证是指对已经选择的确认或计量方法的应用没有出现偏差或错误。

会计确认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在其著名的《会计学导论》中对会计确认所下的定义是:“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和如何列入会计报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 NO.5)中将“确认”定义为:把一个事项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确认包括用文字和数字对某一项目进行描述并将其金额计入财务报表的合计数里。

对于资产或负债而言,确认不仅涉及对其购置或发生的记录,而且涉及对其后的变动包括导致其最终从财务报表上消除的变动的记录”。

(老师的观点)确认可用会计分录来解释:它是解决会计分录三要素中的两要素,即借贷方向和科目。

换言之,确认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交易或事项要不要进会计信息系统(依据是确认标准)(2)何时进入(依据是两制)(3)进入何种科目(依据是要素定义)(4)记帐方向(依据是借贷记账规则)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指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葛家澍认为: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计量方法,该计价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即采用实际发生金额作为计价标准,称为历史成本计价。

历史成本是以交易时的实际支付金额作为计量标准对资产的增加与减少进行衡量与记录。

实质重于形式:”实质“强调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形式”强调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概念框架:CF是一部宪法(CONSTITUTION),是由一套相互关联的目标与基本概念所构成的内在一致体系。

这个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致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

我们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体系中基于现实选择的基础性的、规范的理论体系,它为具体的财务会计规范服务。

现值:现值(Present value),指资金折算至基准年的数值,也称折现值、也称在用价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折现的金额。

可实现净值:是指资产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也称预计脱手价格。

以可实现净值计价计量资产也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时,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

在不同历史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会计目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会计准则是一种“示范”或“规范”。

示范或规范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它是财务会计区别管理会计的重要特征简答题:1.会计准则的性质有哪些主要观点(一)技术规范观1.时间,20世纪30-40年代.2.普遍观念:会计准则是用来约束当时泛滥的会计实务,以产生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3.例证,“它应当有序,系统,内在一致---不受人左右的,无偏见的。

”(P,L。

1940)(二)、经济后果观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经济后果观的主要内容(1)会计准则是各种经济利益集团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债权人,股东,经营者,政府等)。

(2)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准则生产与提供的,不同的准则规定会导致会计信息内容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一部分人受益,使一部分人受损。

所以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3.举例(1)美国关于会计准则的游说(2)我国证监会与财政部(3)投资贷项(4)废井成本(5)巨额汇兑损益(三)公共合约观1.时间:2000年左右2.主要观点:交易成本最低的现代企业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范式应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由客观独立公正的会计专家来监督经营者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

(2)什么是会计要素?为什么要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应当怎么分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核算的作用是为了分门别类地、正确地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事项),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客观上应对会计对象分类,以便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部经济业务。

会计要素存在的主要作用是“分类”:会计要素本身是一种分类;它是抽象的会计对象分类的结果;它为会计对象的进一步细分(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现金等)提供基础。

会计对象只有分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实务操作。

要素分类应当考虑:(1)要素的确立要立足环境。

(2)满足需要,体现要求。

(3)具体确定会计要素时,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是:1.数量上“要”字当头,宜少不宜多。

2.做到涵盖性与穷尽性的统一3.互排性与对等性相结合4.切实做到要素定义科学、规范、可行。

对于要素的具体分类因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依的目标有异,以及所把握的具体操作原则上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类内容:FASB: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IASS分类: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是由哪些部分所构成的,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

会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要素.3.什么是会计计量?会计计量的属性有哪些?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指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葛家澍认为: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一)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二) 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三) 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的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四) 现值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五) 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概念框架的分类(FASB是典型的规范性的财务概念框架,其形成的逻辑思路是演绎法,这也是当今学术界广为推崇的。

规范性的财务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1.描述性CFA主要遵循归纳逻辑。

B前提或假设:现有会计惯例基本合理。

C对已有会计惯例缺乏理论突破的勇气。

2.规范性的CFA主要遵循演绎逻辑。

B具有理想化色彩。

C 目前广为学术界所推崇。

6.会计目标(一)会计目标的理论发展1、20世纪40年代前,会计目标还不是会计理论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问题。

2、40年代和50年代出现间接或直接研究。

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认为,会计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报告,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需要(1940).斯多巴斯以会计目标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文中提出:会计目标是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1953).3、1960年的一篇题为《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首次谈到会计目标研究的重要性。

它认为:4、6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系统”(AAA,1966)以来,会计目标的研究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关注,70年代初已普遍受到重视。

(1)AAA1966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2)APB1970年发布的第4号报告专设一章(4)来阐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