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b作用于a的静摩擦力为零D.第3s内的平均速度是8m/s5、某同学从一塔顶上每隔0.8s由静止释放一个小球,当刚释放第7个小球时,第1个小球恰好落地。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210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56m/sB.第1个小球落地时,第6个小球下落的距离为3.2mC.第1个小球落地时,第2个小球与第3个小球的间距为16mD.第1个小球落地前瞬间,第1个、第2个和第5个小球的速度大小之比为5:2:16、如图所示,用细绳悬挂重物于O点,OB绳固定在墙B点,在水平绳OA的A端施加水平向左的拉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拉力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到竖直方向,旋转过程中保持O点不动,则在OA绳缓慢旋转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绳OB上的拉力一直减小,绳OA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B.绳OB上的拉力一直减小,绳OA上的拉力一直减小C.绳OB上的拉力一直增大,绳OA上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D.绳OB上的拉力一直增大,绳OA上的拉力一直增大二、多选题7、下列几组共点力中,合力可能等于零的是( )A.3N,4N,6NB.1N,2N,4NC.2N,4N,6ND.5N,5N,11N8、手机地图导航越来越多的被人们使用。
某位同学坐轿车从湖南师大附中到长沙火车南站,乘坐高铁回家,如图所示为手机导航截屏画面,手机地图提供了三种驾车路线规划方案及相对应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显示“37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B.图中显示“24公里”指的是位移C.三条路线规划方案的平均速率相等D.三条路线规划第二方案的平均速度最大9、跳伞运动员从高空悬停的直升机内跳下,运动员竖直向下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s末运动员的速度方向改变B.从15s末开始运动员匀速下降C.运动员在打开降落伞前后瞬间加速度减小D.10~15s内运动员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10、两根完全相同的轻弹簧的原长均为L,将两弹簧与完全相同的两物体A、B,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并悬挂于天花板上,静止时两根弹簧的总长为2.6L。
现用手托着B物体,使下面的弹簧2恢复到原长,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静止悬挂稳定时弹簧1的长度为1.4L ,弹簧2的长度为1.2LB.弹簧2恢复原长时弹簧1长度为1.4LC.物体A 上升的距离为0.2LD.物体B 上升的距离为0.2L11、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刹车过程可视为匀减速运动。
自刹车开始第1s 内经过的位移为24m ,第4s 内经过的位移为1m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7.67m/sB.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8m/sC.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28m/sD.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30.67m/s三、实验题12、如图是利用橡皮条、弹簧测力计、轻质小圆环、细绳套等仪器完成的“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于G 点,另一端挂上轻质小圆环。
图甲表示橡皮条处于原长;图乙表示通过细绳套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力12F F 、的共同作用下,使小圆环处于O 点;图丙表示通过细绳套用个弹簧测力计施加拉力F 使小圆环处于O 点;图丁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记录进行猜想后画出的力的合成图示。
(1)关于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在进行图乙的实验操作时,12F F 、的夹角越大越好B.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拉力大小一定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时拉力大小C.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 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D.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为等效替代法(2)图丁中F '是以12F F 、为邻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一定沿GO 方向的是________(选填“F ”或“F '”)。
(3)若在图中,若F '与F 的偏差的夹角很小,且F '与F 的长短大致相等,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总结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运算规律:_________。
13、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所接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
(1)对于该实验,下列措施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利的是_______。
A.重物体积要小,材料可以选择塑料球、木球、橡皮球或铁球B.必须用天平测出重物的质量C.调节打点计时器位置,减小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D.电磁打点计时器需用220V 的交流电源E.实验时要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2)该同学实验时利用打点计时器打纸带,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隔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其中1 3.91cm x =、213.62cm x =、323.41cm x =、433.12cm x =、539.13cm x =,则打点计时器在打C 点时重物的速度C v =________m/s ,重力加速度g =_______2m/s (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3)在实验中因交流电源的不稳定,若交流电源的实际频率比50Hz 略微变小,但做实验的小明同学并不知道,那么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相比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四、计算题14、如图所示,一氦气球下方系有一物体从地面由静止释放,氦气球携物体以2.5m/s 的加速度匀加速竖直上升,当物体运动到距地面20m h =高处时绳子突然断裂。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 取210m/s ,求:(1)绳子断裂时,物体的速度大小;(2)物体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3)绳子断裂后,物体多久落地。
15、如图所示,质量为4kg m =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恒定外力10N F =作用在物块上,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θ=︒,物块一直保持静止。
重力加速度为210m/s g =求:(1)地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2)若逐渐增大外力F ,当F 为20N 时,物块刚好要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16、一辆公交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 内运动了2m 。
公交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在车尾的后面离车头为28m s =的地方有一乘客以某一恒定的速度v 正在追赶这辆公交车。
已知司机从车头反光镜内能看到离车头最远的距离为20m L =(即人离车头的距离超过L ,司机不能从反光镜中看到此人)。
求:(1)公交车的加速度大小a ;(2)若公交司机恰好能看到此乘客一眼,随后消失,乘客的速度v 多大?(3)司机需要从反光镜中看到此人,且持续时间在06s t =以上才能注意到此人,这样才能制动公交车使车停下来。
该乘客要想乘坐上这辆公交车,追赶公交车匀速运动的速度v 至少多大?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一些,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故A错误;B.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技术不够发达,无法直接验证运动速度与下落的时间成正比,故B错误;C.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进行合理外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不是直接证实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伽利略时代,没有先进的测量手段和工具,为了“减小”重力作用,采用斜面实验,其实就是为了使物体下落时间长些,便于运动时间的测量,减小实验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解析:A.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故A错误;B.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故B正确;C.在地球两极处的g值大于在赤道处的g值,故C错误;D.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解析:AB.两木块以共同速度v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移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b作用于a的静摩擦力为F,水平向左,故A错误,B错误;C.对整体进行分析,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桌面作用于b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为F,水平向左,故C错误;D.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b作用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右,故D 正确。
故选D。
4、答案:C解析:A.根据题意,由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可知,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4m/s,故A解析:小球在空中的点迹如图A.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落地的速度为Δm /s v gt g t ==⨯6=48,故A错误;B.第1个小球落地时,第6个小球下落的距离为Δ.m h g t 21==322,故B 正确;C.第1个小球落地时,第2个小球距离释放点的距离为(Δ)m h g t 221=5=802,第3个小球距离释放点的距离为(Δ).m h g t 231=4=5122,第2个小球与第3个小球的间距为Δ(.)m .m h h h 23=-=80-512=288,故C 错误;D.根据速度时间公式v gt =,可得第1个小球落地前瞬间,第1个、第2个和第5个小球的速度大小之比为::(Δ):(Δ):(Δ)::v v v g t g t g t 125=652=652,故D 错误。
故选B 。
6、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绳OA 和OB 的拉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当OA 拉力与OB 方向垂直时,OA 拉力最小,所以拉力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到竖直方向过程中,绳OB 上的拉力一直减小,绳OA 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故选A 。
7、答案:AC解析:A.3N 和4N 的合力的范围为1N 7N F ≤≤6N 在这个范围内,合力可能为零,故A 正确;B.1N 和2N 的合力的范围为1N 3N F ≤≤4N 不在这个范围内,合力不可能为零,故B 错误;C.2N 和4N 的合力的范围为2N 6N F ≤≤6N 在这个范围内,合力可能为零,故C 正确;D.5N 和5N 的合力的范围为0N 10N F ≤≤11N 不在这个范围内,合力不可能为零,故D 错误。
故选AC 。
8、答案:AD解析:A.图中显示“37分钟”指的是运动的时长,是时间间隔,故A 正确;B.图中显示“24公里”指的是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故B 错误;C.三条路线规划方案的平均速率不相等,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距离短的平均速率最小,故C 错误;D.三种方案位移相同,第二方案时间最短,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第二方案的平均速度最大,故D 正确。
故选AD 。
9、答案:BD解析:A.由v t -图象可知,10s 末运动员的速度方向仍为正方向,并没有改变方向,故A 错误;B.由v t -图象可知,从15s 末开始运动员以5m/s 的速度匀速下降,故B 正确;C.根据v t -图象的切线斜率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可知运动员在打开降落伞前后瞬间加速度增大,故C 错误;D.根据v t -图象的切线斜率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可知10~15s 内运动员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故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