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北京中考语文作文

2018北京中考语文作文

2018北京中考语文作文
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

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

请你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你用上“伙伴”“困境”“成长”这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题目自拟。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字数在600-800之间。

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北京中考语文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体现中考的育人功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考生,激发考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唤醒考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作文题目一是命题作文,启发考生从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中产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敬意,进而唤起考生传承优秀文化、承担历史责任的使命感。

引导考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文化、历史、时代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文题目二属于想象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深度,让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追求。

2018年北京中考作文题体现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审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

题目一中“国家历史”“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等,提示要选择有历史沉淀的古迹;“对古迹或文物心生敬意”的要求,提示考生要涉及文物(或古迹)的特征,文物(或古迹)的文化、精神内涵等。

考查考生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的参与和日常的学校学习中的体会、思考和认识。

不仅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也给考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并真正表达有个性的见解和感悟。

题目二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在幽深的峡谷里”“发挥想象力”,为考生大胆创新
提供了条件或可能,引导考生展开想象,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考生可发挥的空间较为广阔。

同时,用上“伙伴”“困境”“成长”写一篇故事,不仅考查考生讲故事的能力,也将重点落在成长的主题上,包括团队的成长和团队中个人的成长,这也是基于考生日常生活的积累,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考生能脱颖而出。

审题误区
2018年北京的中考作文题,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调动生活体验、积累,现场对作文题目做出判断、选择、取舍,并进行联想、想象。

牵强、生拉硬拽的宿构、套作的考场作文已经无法适应。

题目一的误区是忽略对文物或古迹的限制,写的是母亲等人让“我”心生敬意;也有的考生是心生敬意的原因写得不充分,将所见所感泛泛地写出来,心生敬意的根基并不牢固。

对于题目二,考生易忽略“在幽深的峡谷里”这样的情境,把日常老师练过的成长类内容搬过来,生拉硬套;还有忽略想象,就是写实际生活中去峡谷爬山或游览的内容,和题目要求也有一定距离。

范文
卢沟桥,让我心生敬意
北京一考生
我漫步在卢沟桥上,踏着那凹凸不平的桥面,恍惚间回到了从前。

卢沟桥,是连接京城内外的咽喉命脉。

这是入都要道,卢沟桥上车水马龙,挑着货物的小贩,进出城的平民,雍容的达官贵人,在这桥上擦肩而过。

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桥头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倾听水声,有的注视行人,千态万状。

看着这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惊呆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尤其是桥栏柱上刻的狮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你是中华文明的骄傲!
繁忙了一天的卢沟桥静了下来,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倒映在水中。

乾隆皇帝路过卢沟桥,看到卢沟桥的倒影,似一轮明月荡漾水上,月影和桥影在月光、水光中交相辉映,令人叹服。

面对良辰美景,皇帝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夹镜明”,并题写“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便成了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还保护了两岸的民生。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有了这座桥,加大了泄洪能力,连年遭到洪水袭击的永定河两岸,从此平安无事。

乾隆皇帝亲自巡查,欣然题字立碑。

细细抚摸石狮子,有的已经破损,有的已经断裂,这是经历了枪林弹雨的卢沟桥啊。

1937年7月7日,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各地民众团体来了,送来慰劳品;平津学生服务团来了,到前线救护伤员;卢沟桥地区的居民来了,送水、送饭,无数军民倒在血泊之中……石狮子啊,见证了我国军民抵御外族侵略时的殊死搏斗、同仇敌忾。

石狮子,和英勇抗战的军民一起,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永定河畔巍然屹立,纹丝不动。

如今,硝烟散去,周围山环水绕,碧水蓝天,芳草茵茵,人们漫步在绿色与花海之中,幸福平安。

卢沟桥,是一条纽带,联系古今;是一种文化,享誉中外;是一种精神,哺育中华民族;更是一股力量,激励我们奋进。

卢沟桥,让我心生深深的敬意。

满分亮点:
考生能够由眼前的卢沟桥联想到和卢沟桥有关的历史、美景、相关记◎载,内容丰富。

在联想中,考生描写当时的情景,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的情境中,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美就在身边。

每一段收尾都有对内容的概括,点明内容和主旨,凸显中心。

故宫,让我心生敬意
在故宫高大的宫墙门前面,有一个宽大的广场,那里真是人山人海,各种肤色,各种服饰,各种神态,各种声音,应有尽有。

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我,被拥挤的人群挤着向前走,在春日的天气里,已经汗流浃背。

在我身后,爸爸妈妈紧紧地拉着爷爷奶奶,有时候会被急急忙忙的人群冲散了,他们马上找回对方,不然要一起走进故宫的大门,那是很难的。

难道几百年前,故宫就是这样拥挤吗?我心里嘀咕着。

我不敢说话,因为怕话说多了口渴,口渴就要喝水,一喝水就要上厕所了。

然而这里人那么多,上厕所要排很长很长的队伍,等到自己都害怕了。

我们全家终于一齐走进仰慕已久的皇帝生活的紫禁城中,心中不免有点激动,或者说有一些感慨,哦,这就是人人梦寐以求独霸天下的地方吗?因为没有请导游,我们也不知道应该重点游览哪里,也找不出当年神圣奥秘的地方。

故宫给我们最直观的一个感觉就是——大,然而大而空。

我想象中的故宫是珍奇异宝应有尽有。

这时,我们走到一个大水缸面前,有一个导游正在对游客解说,她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作用?”游客们纷纷表示不解。

“这是古人消防用的,平日里他们都在水缸里装满了水,当发生意外突发火灾时,人们可以从这里快速取到水,扑灭火苗。

”导游接着说,“你们看看,水缸外面还有什么吗?”有游客答道:“什么都没有呀,黑乎乎的。

”“其实这水缸外表以前是用金子来做装饰的,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他们不仅残忍杀害许多百姓,还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把故宫洗劫而空,甚至于到后面已经没有东西了,他们就用刺刀刮掉水缸上面的金子涂料。

”难怪这里空空如也,原来都是外国强盗的“杰作”。

“不仅如此呢,”爸爸说,“你看见的故宫只是一部分,在我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历史文物珍宝,大约有65万件,因此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为什么历史文物跑到台湾去了呢?”我不由问道。

“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北京的形势非常严峻,眼看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决定把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因此有许多文物被移迁到台湾了。

”“那里有许多宝藏,传说有三大镇馆之宝: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的造型足以以假乱真;而毛公鼎则是迄今为止镌刻铭文最多的重器,珍贵程度世所罕见。

以后,你放假了,我带你一起去台湾岛看一看,一饱眼福。

”古代珍宝都在台湾,难怪我们看不到。

哦,难怪爸爸说台湾与大陆是分不开的,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故宫有两处,建筑与文物分在两处,要全部观看完,难;那么多,叫我惊叹;那么,我能去看一看吗?晚上,我睡着了也在做梦,梦中的故宫,合二为一,再一次展示出神奇美丽的风光,让人心生敬意。

满分亮点:
1.立意深远。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家人一同去故宫游览、欣赏的过程,作者把重点放在“故宫人多拥挤,连门都很难进去”以及“空而大的广场却只看到水缸”,进而引出“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样勾起对台湾宝物的想象,因此心生敬意以及怀远之意。

文章立意深刻,新颖独到。

2.结尾意蕴深长。

在文章后部分,作者借导游之口与爸爸的话牵出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事实与台湾故宫宝藏之多。

在结尾处,作者巧妙地借梦境来表达自己对故宫、对文物的敬意,以及对两岸人民友谊更进一步的美好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