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开题报告
现代社会对舆论监督的普遍定义为:“广义舆论监督是指我国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而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随着舆论监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舆论监督展开调查及研究,研究某一古代或近现代有关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特征及趋势,当下也有许多学者探讨如何做好舆论监督。
学者魏永征在《新闻传播法教程》中指出:“舆论监督一词,是中国学术界的发明。有记载说,最早是80年代初甘惜分老人提出来的。甘老深居不出,已十多年未见,未能当面聆教。我所见到的,有1986年成美、童兵合写的《新闻理论简明教程》中有关于舆论监督的大段论述,还有是孙旭培的硕士论文《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中也说了这个概念,现在可以见到的是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新闻自由论集》中收入的此文,其实更早发表于1986年出版的《新闻法通讯》。纵观他们的说法,都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认识,把舆论(public opinion)定义为“公众的意见”。公众的意见经过传播形成舆论,会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公共事务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者陈力丹在《论舆论监督》中推敲舆论的概念中指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它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能够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才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本文主要探究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源头及其特征,以典型案例为论证依据,进而论证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出现,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期望以古鉴今。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诺尔· 诺依曼(Noelle Neumann)的考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使用了“公众舆论”(l‘opinion publique)一词 。
梁启超在1902年写的《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是我国近代舆论研究中的第一篇专论,他在这篇专论中提出了舆论的定义:“舆论者,寻常人所及见也。”
学者陈建云、吴淑珍在《舆论监督三十年历程与变革》中提到,1978年10月召开中共十三大,会议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党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舆论监督”这一概念。
记者雷志梅在《声屏世界》中发表《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文章》指出:“作为新时期的媒体记者,如何运用手中的舆论工具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这就要求记者要及时掌握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法规,了解党和政府的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其相关的政策精神。”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1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1]支庭荣、邱一江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12]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 宣传学和舆论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01版
重点:中国的舆论监督起源于什么时候,当时的社会背景、情况及历史影响。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具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影响。
难点:关于起源的资料寻找起来有点困难,要将所寻找到的星星点点的资料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逻辑,归纳出观点,再加一点自己的分析。
针对研究重点和难点,本人打算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像指导老师询问,征求意见得到指导,寻找老师提及的有关书籍与资料
1762年,法国学者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他首次将“公众”与“意见”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并进行了论证。
在中国,“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3]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新闻传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方汉奇:李矗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何宁生:《先秦的公众舆论监督论略》,《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
[7]任贤良:《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法思考》,《中国记者》,2005年07期。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越是深入,就越需要科学的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许多边缘学科的创立,为舆论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觉和理论支持,对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思想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无疑对我国当前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在网络上搜集相关信息
3.将在手中的所有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案例法、分析法等着手展开论文的写作。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第4—6周 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7—10周 撰写论文初稿
第11—15周 修改、定稿、答辩、整理文档
五、参考文献:
[1]李龙:《西方法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建云、吴淑慧:《舆论监督三十年历程与变革》,《当代传播》,2009年4月。
[8]张治安:《中国语境中舆论监督的神态特征》,《复旦青年》,2007年11月19日。
[9]张蕊琼:《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一版
[10]郑超然、程丽曼:《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1]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 宣传学和舆论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