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3.四大先驱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补充——“提供娱乐”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
”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
意见领袖的作用大于大众媒介。
B.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改进: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4.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社会心理学家)以探讨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
态度(ABC,即知、情、意)开创了传播学的效果分析领域4.主要奠基人: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传播学集大成者1984《传播学概论》在华翻译出版(1)在美建立了最早的传播学研究与教学基地,使传播学得以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2)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者;(3)著作影响甚大《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男人、女人、讯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论》(1982)5.两大学派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好得很——默认现实、不加反思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糟的很——怀疑、冷静、忧患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1)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科学主义:科学-进步-发展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2)直接来源:三大来源西方马克思主义1937,《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领袖霍克海默著)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1)研究问题不同;2)研究方法不同;3)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
——D.W.斯迈司(加,批判学者)分别对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立场。
经验学派的特征批判学派的特征经验的批判的定量的思辨的功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效果研究注重控制分析传播学两大学派的特征与差异是什么?6.5W理论7.“把关人”理论1.符号符号的定义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1.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人内传播概念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各种人类传播的基础。
2.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主体。
人际传播的两种方式A.面对面的交谈 Face to Face直接:点——点B.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电话交流、电报、信件等。
间接:点——中介——点4.群体压力与从众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会发生少数服从多数的现象。
即“从众”。
)群体压力在传播中的两个作用:A.控制群体内部的信息流动,使之朝着有利于群体目标的方向运行;B.抗衡群体外部的信息干扰,使之对群体及其成员发生尽可能小的影响。
1.大众传播的起源的三种观点A. 始于15世纪中叶,标志——德工匠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成功印制了第一批<圣经>,是为“大众传播的开始的日子。
”——施拉姆P103B.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出现,形成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媒介,标志着大众传播的起点形成。
C.20世纪20年代年代广播兴起标志着大众传播的产生。
2、赖特的“四功能说” P101A.环境监视B.解释与规定——“社会协调”C.社会化功能——传承社会遗产D.提供娱乐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3.施拉姆的功能观(《人、讯息、媒介》1982)P102(1)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授文化遗产等功能。
(2)经济功能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控制、传递社会规范、传递娱乐的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P102-103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请思考“曝光效应”的影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P103大众过度沉溺于现代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之中,而不知不觉丧失了社会行动力,结果只是满足于被动的知晓而缺少主动的行动。
此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功能。
麻醉功能举例比如你有去登山的想法,但是你每天都要用电脑看知乎,用电视看新闻,用收音机听电台,用手机刷微博等等,做这些事业能获得知识和信息,但做完这些事,你已经到了要睡觉的时间了,就会想”算了吧,改天再去登山“。
简单说就是现在媒介过多,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俗地来讲,受众将读书看报看新闻中的视、听、说、想等活动当做了行动的代替物。
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每天在为生活做各种打算,但吃完晚饭,看完电视,读完晚报,就到了睡觉时间,一天的打算也就没有实现!这个现象就是他的“麻醉作用”!希望对你有用!5.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麻醉功能”——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使受众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务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日)清水几太郎大众媒介建造的“拟态环境”使受众在很多时候根据不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以为是的难以改变的刻板判断。
——李普曼6.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113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 1922年《舆论学》请思考“拟态环境”下“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网络暴力现象中的体现或运用,举例说明。
1.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型,通常简称大众媒介或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2.媒介控制(4种)政治控制社会控制受众控制内部控制受众控制(4):个人的信息反馈-----以消费者团体方式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通过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P1381.“大众”的概念人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众社会"(Mass society)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社会中大众的主要特点:规模巨大、分散异质、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受众的权利P159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时是重要的权利主体,拥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等基本权利,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得剥夺。
1、知晓权——公众有权通过大众媒介了解政府、社会变化的权利。
2、媒介接近权——受众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有权要求大众媒介发表其意见、广告、声明、反驳,有权要求大众媒介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有关信息。
是知晓权的补充。
3、传播权——传播权是人的基本的自然权利;是每个人的社会权利;有利于个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传播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传播权包含知晓权、接近权以及有关出版自由、通信自由、表达自由等迄今为止人类已经享有的传播权利。
3.“使用与满足”理论P165-169主要观点:受众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而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观点即"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一个基本事实:许多受众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之前就已经具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愿望,这种愿望促使受众有选择地接收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信息。
举例例如:影视剧“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1、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作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自主性选择的过程,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揭示了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3、指出了大众传播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行为主义与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脱离传播内容的产生过程,单纯考察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因而不能揭示受众与媒介的多重社会关系;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
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1.子弹论P176-177基本思想: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信息犹如子弹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受众应声而倒,无力反抗。
理论基础——大众社会理论缺陷:过于夸大媒体的作用。
2.意见领袖P189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