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一、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1.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2.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3.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4.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5.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
二、中考说明文的考点:1.明确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3.归纳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5.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
[方法点拨](一)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阅读,首先要从整体人手,把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找准说明对象的方法,一是看题目,二是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其次要抓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二)弄清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一是按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即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某个事理,即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二是按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三)掌握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作诠释(9种)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9)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是有区别的。
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四)理清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三、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四、说明语言:——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五、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
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
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六、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读全文时,一定要逐段读懂。
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
据此: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②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文的中心。
——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
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
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典型题例]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
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
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
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
他们把基周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
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
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
”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
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说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说明顺序是,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二、神秘的越王古剑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
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
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
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