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与性别理论
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与性别理论
之四: 凯瑟琳· 斯廷普森在《建构女权主义批评》中写道: “批评家A可以维护自我、话语以及含义的传统概 念。她多少依靠现实主义,可以用它来安慰自己, 现实政治中大多数女权主义者都会同意她的观点。 批评家B则设法弥补权威论述中的漏洞和裂缝,因 为女性正是从中产生的 。她以激进女权主义及同性 恋政治酿造了诗歌。批评家C潜心于后结构主义的 理论而对政治问题不予理睬,对于她的怀疑者来说, 她体现了女权主义理论可能的倾向,尽管学者们会 把握这一理论并将其从女权主义运动中分离出去。 批评家D听到一些最精明的女权主义批评家的声音, 她力图将种种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要素调和起 来。
女权主义和文艺理论结合之后产生的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 的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基础在于颠 覆,正如某位女权主义者简· 卡洛普曾 经说过的话:“一个女性理论家已经 是个流亡者,她被驱逐出自己的母语 而操着父系语言;她擅自滥用欺诈的 权利”。
女权主义文论主要是一种政治性的文 学理论,这表现在一方面它与女权主 义运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的理论 方法,尤其是其中的英美流派,特别 注重对文学进行社会历史分析,致力 于从文本中揭示出性别压迫的历史真 相,即使是更注重对文学创作的语言 本体进行研究的法国学派,也是把女 性写作当作一种颠覆性、抗拒旧有文 化和性政治秩序的力量来看待的。
女权主义批评大体分为英美派和法国 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 评,也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女权主义 批评的内容。现今随着女性地位的日 渐提高,女权主义批评的锋芒有所削 弱,有被性别理论代替的趋势。
性别理论
“女权主义”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女性自我意 识的觉醒和人之理性的发展。为了摆脱传统 “性生物决定论”的束缚,使得女性也获得 与男性同等的理性和人权,女权主义者将传 统父权制解释成为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的结果。正如波伏瓦所言,人类文化的整体 建制塑造了所谓的“女性”。她们认为,男 女生理性别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性别特征 在行为上的表现并不是天生的、人所固有的; 欲望的产生及其构造、表现及其满足都是受 社会的支配和影响的,是一定的社会政治、 文化体制对个人思想意识影响的具体反映。
所以女作家的作品往往运用一种微妙而又复杂的 策略,创造出一些具有双重声音的作品。例如在夏 洛蒂· 勃朗特的小说《简· 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 特是权力的象征,他为了金钱和欲望娶了后来成为 阁楼上的疯女人的伯沙· 梅森,而这个疯女人正是 简· 爱的另一面,伯沙最后将庄园烧毁,表现了 简· 爱反抗男性中心位置的潜在欲望,也是女性毁灭 男权的象征,吉尔伯特和格巴认为,疯女人就是被 压抑的女性创造力的象征。她们立足在让那个一直 为父权制文化压抑沉默的女作家说话的基础上,以 一种崭新的姿态阅读并整理了19世纪的妇女文学作 品,赋予了女性阅读一个独特的视角。
波伏瓦和萨特
以此为基础,波伏瓦分析了五位法国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这一批评为肖瓦尔特称作女权批评的批评方式提供了很好的 范例。波伏瓦发现,在蒙泰朗那里,男人是超人,女人只是 作为一个低下的参照物,仅仅用来证明男人的高尚。而事实 上,是由于男人的鄙视使得女人卑下,并不是因为女人卑下 才使得男人鄙视。劳伦斯在性关系上肯定了男性与女性的完 美结合是人达到与自然融合的最佳途径,但在这种结合中, 男女的地位显然是不同的,男人是领导,女人是被引导者。 克劳代尔认为女性更接近上帝,但她是为拯救男人而生的, 在家庭里,女人是附属于男人的。布勒东把女人看作诗,极 尽赞美之能事,但他仍然把女性当成另一性,在他眼里,女 人是“真,美,诗——是一切,在那另一个形式下的一切, 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司汤达相对于另外几个人来说,能 够用更加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女性,反对将她们神秘化,但他 仍然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
“女性文学”的特征
一,它是一种立足于政治的文学; 二,它是一种面向女权主义运动的文学,目的在于 提高妇女觉悟,加强妇女团结,共同反抗父权中心 文化对妇女的压抑; 三,它是一种以妇女经验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这种 经验不一定是一种一致性的共同经验,可以有阶级、 种族的差异,但一定是一种属于女性的抗拒父权制 压抑和压制的经验; 四,由于女权主义文学是在反抗父权制的压抑过程 中发展起来的,它对于父权中心文化中业也形成的 一些风格和技巧常持否定的态度,因此,女权主义 写作又常常是一种有着先锋特色的文学。
在第三时期,女权主义批评不是去争 论男性和理性之间有没有联系,而是 竭力考察把我们理性的诸种概念和男 性权益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考察我们 的理性是怎样成为男性权益的同谋的。 卡勒认为,这三种批评方式都有对女 性经验的要求,只是这种要求越来越 隐秘而已
之三: 桑德拉· 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在她们的重要论文《镜 与妖:对女权主义批评的反思》中,就仿照亚伯拉 姆斯《镜与灯》的分类方式,将女权主义文论分为 镜子式和妖女式两类: 镜子式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基于文学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这一前提,利用文本考察社会与心理的联系, 对男性或女性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鉴定,发现和重 新评价那些死去的作家。 妖女式的批评家完全不同,她们满怀激情,以规定 代替描述,她们更关注的是对未来的乌托邦的想象, 而不是“对地狱般的过去作文献分析
它要求以一种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 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 史;它探讨文学中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 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 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 主义写作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 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 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 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的实现,要靠政治行为, 而这种政治行为又必须以文学为媒介。女权 主义文论就是要通过重新解释这个被菲勒斯 (英语男性生殖器的音译,男性文化的象征) 文化歪曲的世界,赋予以女性为中心的阅读 以合理性,使妇女们去挖掘她们一直处于怎 样的生活状态,她们如何被引导去想象自己, 以及她们应该如何去观察、命名并开始新生 活的一系列事实,提高妇女的自我认识水平, 从而使妇女对世界、对自身产生清醒的认识, 进而投身于妇女运动中,改变现有世界的父 权者秩序。
之五: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 英美学派注重在已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女性 形象、女性文学传统等较理性的研究,较多 地对文学进行社会历史分析; 而法国女权主义者则主要从后弗洛伊德主义 的代表雅克· 德里达、罗兰· 巴特的理论中汲 取营养,注重对语言的象征系统提出质疑, 她们更关注的是“女性写作”的问题。
代表性女权主义文论作品
女权主义文论的标新立异者:桑德拉· 吉尔伯特和苏 珊· 格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 学想象》
在书的开头,两位作者开门见山的提出:钢笔是阴茎的隐喻 吗?因为她们发现,在父权制中心文化中,创造力成了男性 的专利。“女艺术家感到孤寂,她对男性前辈的隔膜伴随着 对姐妹先驱和后来者的期盼,她热切地渴望女观众,又畏惧 着带有敌意的男性读者。她受制于文化,不敢自我表现,慑 于男性权威,对于女性创作的不正当性心怀忧惧。凡此种种 “低人一等”的表现,都标志着女作家在为寻求艺术上的自 我界定而奋斗,也使得女作家自我塑造的努力有别于男性同 行。”
女权主义文论的分类
之一: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在其早期论文 《走向女权主义诗学》中认为,女权主义文 学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涉及的是作为读者的妇女,即男性创 造的文学作品的消费者。 第二类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关涉到作为作者的 妇女,即研究作为生产者的妇女,研究由妇 女创作的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和结构。
之二: 美国文艺理论家乔纳森· 卡勒引进了另一套分类原则, 他首先把女权主义文论分为写作和阅读两大部分, 然后在他更重视的阅读理论中,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卡勒把女权主义文论的阅读理论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基于女性读者的假定,研究者的重点 放在对妇女形象的研究上。以波伏瓦的《第二性》 和凯特· 米勒特的《性政治》为代表。 第二时期,女性经验不再是天经地义的阅读依据, 研究者对女性读者本身提出了质疑。这一阶段主要 探讨女人一直未作为女人来阅读的问题。
女性主义文论的成熟:凯特· 米勒特的博士论文《性 政治》 米勒以一种论争的态度,选用文学文本为性政治 分析的依据,阐明了她关于父权制的激进女权主义 理论。米勒特从多方面对当前的父权制社会进行考 察,以大量不容辩驳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男 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社会角色或者社会地 位上的差异,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文化作用的 结果。米勒特认为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在文学 这种父权意识的文化产物中,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 意识,在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 政治,女权主义批评家的任务就在于揭露性别歧视, 使得作者和作品从父权制意识观念中解放出来。
先驱之二: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波伏瓦 《第二性》
该书大量引用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第一 手材料,突出表现了一种女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它说明妇女的生存状态主要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 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波伏娃对女性进行了 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历史的考察,她认为并不存 在先验的女性气质,所谓两性之间的差异,主要是 由社会历史造成的。是社会把妇女逼到一个低劣的 境地,然后就说她们天生如此,只配呆在这样的地 方生活。
女权主义文论的发展: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 学》 对女作家的创作进行分段: 第一是“女人气”阶段,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模仿主 导传统的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观点的内在化阶 段,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开始到1880年; 二是“女权主义”阶段,这是一个反对主导标准和 价值,倡导女性的权利、价值和自主权的时期,从 1880年到1920年; 三是“女性”阶段,这是一个自我发现,摆脱对男 性的依赖而把目光投向内心、寻找同一性的过程, 从1920年到现在。肖瓦尔特本人对最后一个阶段的 创作表示赞赏。
伍尔芙画像
伍尔夫认为的确有一个独立的女性文学传统 存在,但这一传统一直为父权制文化所压抑, 且时时被迫中断,在客观上增加了妇女创作 的困难,这就是妇女在文学创作中所面对的 恶性循环。要寻找女性文学传统是十分困难 的,其一是因为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 直到19世纪才可较清晰的看出具有延续性的 女性文学传统。其二是因为大量女性作品是 以男性笔名或匿名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