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是教育公平的倡导者。
他针对旧中国教育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垄断,农人工友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状况,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形成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其一,1914—1919年是其萌芽和提出阶段;第二,1920年—1945年是其形成和发展阶段。
“教育平等”是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特征。
陶行知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交迫、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
191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陶行知,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 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面对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现实, 面对广大劳动人民仍旧贫穷与没有文化的状况,他明确地提出,应该“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认为所谓平等,就应该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
这显示,当时的陶行知,已将百姓大众的饥寒冷暖看在了眼里,显示此时的他已同众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将追求自由平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当做了己任。
随后的1917年秋,他在学成归国途中更立下了“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
回国后,他着手为人民大众办教育,这是他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的开始。
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师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和小商贩等读书识字;1923年5月,他与朱其慧、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会,并任总干事;同年8月,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专心从事平民教育,并为之奔走呼号于全国。
此时的陶行知实际上更多的是基于对杜威理论中“民主”的理解,幻想着通过一种“四通八达”的教育,打破重重叠叠的“纵”的和“横”的阶级的界限,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从此,投身平民教育成为他为大众而奋斗的重要起点。
他认为,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在乡间,所以“平民教育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主张通过乡村教育运动来“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之解放”。
19 31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的运动,把教育的对象由农民变为“农工劳苦阶级”。
后来,在总结其30年代中期以前的教育探索时,他曾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
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在陶行知的心中,普及教育就是义务教育。
后来他又提出了“人民第一”和“ 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这可说是他终生献身于大众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其志向之坚定,其用心之良苦,跃然其间。
自1945年1月1日发表《迎接民主年》一诗以后,他协助中国民主同盟主编《民主》星
期刊,并为社会青年开设民主星期六讲座,发表了他的关于民主教育的纲领性文章——《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将《战时教育》改为《民主教育》;此后他又连续发表了《民主》、《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关于民主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还强调,要“还教育于民”,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即教育属于人民,教育要想人民之所想,要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自由、平等、全面地得到发展。
民主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为公,试图以此达到教育公平的理想目标,即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阶级、信仰,无论城乡,大家都应有同等的享受教育之权利。
这表明,到此为止, 陶行知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基本成熟。
二、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的和谐教育思想就是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陶行知认为,只有倡导并实现了教育公平,才可能有“和谐教育”。
针对当时教育投入主体错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阶层差距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陶行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说:“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苦人的田园里。
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玩。
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乡下去,灌溉农人所种的五谷。
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边远的地带去滋长时代落伍的人民的文化。
即使偶然顺着风势落它一阵,也是小雨,不能止渴。
”陶行知认为,这是小众的教育,不是大众的教育。
陶行知还指出,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教育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所垄断,农人工友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最大的不平等与不公平,也是最大的教育不和谐。
可见,在陶行知的构想中,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2教育公平所追求的目标是“教育机会的平等”
陶行知对平等问题有着他自己的主张。
在《共和精义》一文中,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天之生人,智愚、贤不肖不齐,实为无可题之事实。
平等主义亦不截长补短,以强其齐。
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 平等主义所主张者此耳。
”可见,他所强调的平等首先是在起点上的平等,其次才是过程中的平等。
他说:“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
”“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这是陶行知对社会平等和教育平等的独到诠释。
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是陶行知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陶行知在其社会改造活动中认识到,“从事社会改造的人,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
要把握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他所制订的《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的目标就非常现实:“ 一、使全国学龄儿童(失学的四千万人)都受四年的义务教育。
二、贫寒儿童得变通或缩短在学期间,以补习教育或自修制度,补足其应受的义务教育。
”可见,陶行知提倡的义务教育是“眼睛向下”的照顾城市平民、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教育。
他认为,国民教育应当是人人免费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所以他提出:“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资格、民族都要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论什么阶级,
都要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机会被剥夺最多的是农工及其子弟,所以民主教育就是要力求使农工劳苦阶级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他看来,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文化为公”,“教育为公”,并以此达到天下为公。
3教育公平实施的途径是兴办“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关注平民和农民问题、最先投身乡村教育的教育家。
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
陶行知说:“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的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陶行知指出,“古人说:‘民为邦本’。
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
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
陶行知的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人的受教育程度,而国人中平民占大多数,因此必须重视平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