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邱思逸【摘要】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以他崭新的观念和满腔热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爱满天下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将鼓舞着人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奋斗不已。

在今天看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仍时时穿过岁月扣响我们的心灵,仍是中国教育的瑰宝,在教育改革的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的“与时代俱进”的学校德育理论,“教人求真”的德育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的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以及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终身教育等,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及教育知行统一德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为我国当代教育教学事业和新政策改革开创了伟大的先河和卓越的贡献。

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生涯留下灿烂的一笔华章,更为国外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被我们誉为“万世师表”。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对于我们当代进行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我们广大的教师可以从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生活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以幼儿教学活动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

同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幼师对当代教育教学事业的影响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本文主要围绕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的以下几点展开:第一,“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和世界幼教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保教结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捕捉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第二,“知行统一”。

我们的学前教育归根结底主要从德、智、体、美来注重培养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积极乐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是首要任务,这便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

同时更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幼儿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幼儿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幼儿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第三,“教,学,做合一”其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1、“生活及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身教”的影响毛主席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是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基本的出发点。

其中,他的生活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的影响最大。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他的生活教育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是动态的。

当代学前教育教学十分重视“保教结合”以及“榜样身教”教育,这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的理论。

所以在我们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应涉及到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且在生活中,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身教,注重给儿童塑造一副良好的模范榜样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为“生活及教育”应当从启蒙教育开始。

启蒙教育从哪开始?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律人者必先律己,教人者必先受教。

”所以从教育者先受教开始。

只有教育者先受教了,才能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榜样。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活中的“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身教的定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身教者有很多,比如老师,父母,亲人,甚至是朋友以及我们根本不认识的过路人,这些人会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化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生活,是个大染缸,让我们能从中吸收到很多东西,不管好的坏的,我们统统吸收。

如果我们从生活中,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有价值,有营养的好东西,我相信,整个社会传播的自然就是正能量的教育。

但让人担忧的是,如果生活中到处传播的是一种负能量的价值教育观,那我们的教育便真的会出问题。

然而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教育者最缺失的便是“身教”,那么,什么样的“身教”才算是正确的呢?大多数教育者,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时,总会用理论性的语句去劝责,如果孩子变本加厉,更加不顺从的话,便会斥责。

然而大人在责怪小孩的时候,从来没有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古人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案例:一家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叫小明,是个很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只要一从幼儿园回来,便打开电视要看动画片。

其实,偶尔看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也可,但小明看起动画片来就会非常的上瘾,欲罢不能。

由此,小明的爸爸很担心。

一天晚上小明从幼儿园回到家,说要看动画片。

一开始,小明答应爸爸只看半个小时,后来,父子俩一起看,待到半小时结束后,小明的爸爸让小明回房间看看德育故事书。

(小明的爸爸特意给小明买的,目的就是想让小明少看会电视),可是小明不干,看完电视还要看。

结果,小明的爸爸怒火便直接冲上心头,狠狠的怒斥了小明,便把小明关在房间里。

然而小明的父亲自己却跑回客厅看起了电视剧,小明一个人在房间里伤心的大哭起来。

哭声很大,影响了周围的左邻右舍。

这时,小明的邻居王阿姨得知此事,便告诉小明的爸爸说:“想让小明喜欢看书,你得自己先做个好榜样,如果你一下班就喜欢打开电视看起电视剧,小孩子能不爱看电视吗?今晚,你先陪陪孩子一起看书,每天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

以后孩子喜欢看书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养成,都不用你去说了。

以后你一下班,自己就先坐进书房,拿本书放在手里看,这样,你的孩子以后也会跟你一样,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啦,不信,今晚你就试试。

”于是,小明的父亲真的就照着做了,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小明再也不会整天看电视了,一回家,便喜欢拿着课外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众所周知,幼儿发展初期,儿童的模仿能力意识特别强烈,所以一个好的生活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特别大。

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从幼儿发展初期养成的,如果错过了成长中的关键期,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2、“知行统一”对当代教育教学中学做“真人”的影响知行统一的定义: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后来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将其运用于此,可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两点,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生的追求,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仅如此,作为人的重要素质,他还强调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因此,在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意识。

在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身为教育者,应当培养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育出一个完善的健全的人格,理应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学会创造、学会强身的培养目标。

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这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德育首位的重要思想,不容忽视;“学会学习”则已成为世界潮流,突出了主体精神和能动作用,并且适合于当前社会的前进步伐;“学会共事”、“学会创造”显示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在过去和将来在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性,也是学校德育最为突出的两项高素质人才特征;“学会强身”则早已为世人接受,它是人才素质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因为强健的身体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走更宽广,更远的路程。

可以说,陶行知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这个彼此崇拜的“活人”,即“真善美的活人”,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的开拓创新的人。

他从以人为本、教育立人的高度洞悉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远要求,从生命情感和人格的高度阐述了一代新人成长的必然要求,将陶行知先生德育论推上了新的高峰。

所以,身为人民幼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进行对幼儿指导和培养素质教育。

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的德育论能够很好地指导着我们幼教工作者更好的完成教育的使命。

注重幼儿的“学做真人”从以下三方面开始:2.1注重幼儿道德践行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

”他明确指出了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

”目前,我们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似乎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

”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

我们要协调来自学生周围环境的德育力量,营造一个确立良好道德信念的氛围,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把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做现代人”的思想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

2.2注重幼儿集体中的“自治”陶行知先生把“自治”提到了德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当作思想道德建设和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他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在集体生活中强调“自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一方面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着重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3注重创造幼儿人格的完善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