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师《大学语文()》三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整理

福师《大学语文()》三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整理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知识点掌握程度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

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

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

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

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

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

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

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

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

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

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唱演故事。

今存唯一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金院本即是金杂剧,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成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是早期的戏曲艺术形态,是元代杂剧的母体,它们距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只有一步之遥。

两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温州一带的歌谣小戏而形成的。

故事大都比较长,一般剧目都有三五十出之多。

其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外、贴、丑七种。

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各种样式,如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各种地方戏。

尽管它们的审美风格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1.综合性。

中国古代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与西方戏曲在希腊戏剧以后逐渐将歌、舞分离出去不同。

并且,中国戏曲在宋金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仍然不断从其它艺术成分中吸收养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

必须指出的是,戏曲的综合性是在保留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写意性。

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得鱼忘筌”的审美境界,即略其形而求其神,这种审美观念同样在戏曲中表现出来。

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戏曲,其外在形式就是歌舞化。

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的中国戏曲,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即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

这就使戏曲具有“传神写意”的内在特点,造就了中国古代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

3.技艺性。

中国古代戏曲注意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仅在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的演出更加重要。

戏曲表演对于演员的“四功五法”要求非常严格。

唱、念、做、打等技艺性表演是刻画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技艺性的要求并不只是追求一种技巧,而是要求表演达到“技进于艺”、“技进于道”的境界。

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性作品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

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

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就是用同一宫调演唱的一套乐曲,即是相对稳定的音乐单元,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

一本四折,构成戏剧故事发展的四个环节。

楔子是指四折之外的场次,一般放在戏剧的开端或折与折之间,不用套曲,一般只唱和随后的套曲同宫调的一支或两支曲子。

现存元杂剧大体都符合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范,只有少数作品有变通。

元杂剧中的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等多种。

科范是指剧本中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

如“出门科”、“调阵字一遭科”、“内作起风科”等。

元杂剧剧本后例有“题目正名”,也叫做“题目”或“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习惯上我们把最后一句作为全剧的剧名。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自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年-1294年),是元杂剧逐渐脱离宋金杂剧而独立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作品大约可分为四种类型: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公案剧,作品有《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等;绿林剧,作品有《双献功》、《李逵负荆》等;婚恋剧,作品有《墙头马上》、《曲江池》、《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全是北方人,最重要的有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纪君祥、马致远等。

中期:自元成宗贞元元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295年-1332年),是元杂剧的继续繁荣和题材转化期,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文人剧的著名作品有《荐福碑》、《王粲登楼》等,深刻揭示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爱情剧从市井化的文人风流转向以礼节情的伦理要求。

这一时期出现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堪称划时代的杰作。

其它优秀的爱情剧还有《两世姻缘》等;隐逸道化剧包括《岳阳楼》、《陈抟高卧》等。

晚期:元顺帝统治时期(1333年-1368年),是元杂剧整体走向衰微的时期。

由于创作中心的南移,元杂剧逐渐走向衰微。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萧德祥、秦简夫、郑光祖等,而以郑光祖名声最著。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等,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北杂剧占据了元代舞台,但民间流传的南戏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曲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被认为是宋代作品,《宦门弟子错立身》和《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是元代作品。

这三种剧本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本来面目。

高明的《琵琶记》是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南戏振兴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小说的雏形魏晋南北朝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系统,分志怪、志人两类。

1.志怪小说重要作品:刘义庆《幽明录》、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等。

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搜神记》的内容:有些是“成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抄旧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有些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构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情感。

2.志人小说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谈玄学的风尚有关。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记录历史,供人揣摩,但又具有欣赏和娱乐的文学特征。

代表作品:刘义庆《世说新语》二.《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以类相从。

内容主要记述从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德言行,尤重于晋,涉及各类人物1500多人。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

唐代传奇——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中国小说到了唐代又有了发展。

唐人把小说称为“传奇”,这种说法始于唐代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们就以它改称唐人小说。

今存唐代传奇小说数量不少,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成就最高。

唐代小说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1.初唐时期: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

代表作:王度《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等。

2.中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成熟和繁荣期。

唐传奇的主要代表作品多数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代表作:沈既济《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等成就最高,还有李朝威《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许尧佐《柳氏传》。

3.晚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演变和衰退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重视技巧,语言刻意求工。

唐代小说直接影响了宋代的传奇小说乃至元明清三代的戏曲题材和艺术形式。

三.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

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湖三塔》等。

话本是唐宋以来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它有两个发展阶段:前期:多为说书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

后期:后期的话本又叫“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是一种文人模仿民间话本形式创作的案头文学,也称“拟话本小说”。

代表作: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四.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1.明代小说明代,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十分盛行,而正统诗文则相形见绌。

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大型叙事文学体制的成熟。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单元整饬,首尾完备,夹杂诗词。

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合称“四大奇书”,其出现体现了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演进历程,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

《三国演义》:明初罗贯中作品,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示了一幅反映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历史的生动画卷。

《水浒传》:明代施耐庵作品,主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明代后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期,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都有佳作问世,留传至今的尚有五六十部之多。

其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最为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