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理小说的发展及流派

推理小说的发展及流派

推理小说的发展及流派小说的种类繁多,其中推理小说的读者是很多的。

因为情节曲折,故事精彩,描写引人入胜,阅读中还要费尽脑筋想像,前后照应,倘若思维不活跃,推理小说是读不下去的。

推理小说,定义为是以推理方式解开故事谜题,大多数是找出凶手的一种小说,通常故事都含有凶杀案与侦探,亦有部分并非以凶杀为主要剧情走向,诸如找寻失物或解开奇异事件的谜底等。

大众认知上推理小说一词,是最早出现在日本并流行开来。

究其本源,日本的推理小说实际上是对欧美侦探小说的继承和发扬。

古典推理小说的核心围绕诡计、解密来进行创作,黄金时代的众多大师极尽所能,几乎覆盖了能想到的所有诡计、谜题与手法,让后黄金时代的推理作家头痛不已。

当然,对于黄金时代的终结,这绝对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诡计和谜题有穷尽的时候,“推理”本身却不会有穷尽。

我们知道,时代的变化必将会引发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

在推理黄金时代的美国,先是遭遇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作为大萧条发源地的美国首当其冲,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公司破产、员工失业,国内局势糟糕、国外局势混乱,一时间危机四起、民不聊生。

接踵而来的,是战争的洗礼。

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虽然美国通过参战把主要矛盾从国内转移到国外,但二战的影响同样巨大,这种影响在美国参战之后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文学反应现实。

美国的作家,对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等信念都纷纷产生了动摇,美国迎来了众所周知的“垮掉的一代”。

经过了萧条的冲击、战争的洗礼,当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心灵得不到寄托的时候,读者再也没有心思与能力,参与到推理黄金时代的解密行动了。

推理小说的“黑色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大萧条和二战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无处安放,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在繁荣背后的阴影,人们有时对生活不满、有时对体制厌烦,古典推理小说中彬彬有礼的侦探形象,已经在当时的读者心中变得乏味,新的侦探形象呼之欲出。

他们不会再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身着西装革履,彷佛带着光环的绅士;而是内外硬朗、身手不凡,身着牛仔夹克,缠绕一身酒气的硬汉。

引领“黑色革命”的,是被称为硬汉派推理小说鼻祖的达希尔·哈米特。

哈米特本身曾做过私家侦探,应该也是唯一做过职业侦探的推理作家。

所以他能够接触到犯罪和案件的第一手资料,为他今后的推理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22年开始,哈米特开始陆续为杂志写一些短篇小说,到了经济大萧条开始的1929年,发表了首部长篇小说《血腥的收获》,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小说中的主人公侦探并没有名字,只是第一人称“我”,“我”在侦破案件的同时,与包括小城独裁者在内的诸多势力,进行斗智斗勇,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身手最终取得胜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硬汉。

次年,也就是1930年,哈米特发表了著名的代表作《马耳他之鹰》,且在十年后的1941年,改编成了电影,由好莱坞巨星亨弗莱·鲍嘉出演,斩获三项奥斯卡大奖,成为黑白电影时代的经典。

此后,哈米特又创作了《玻璃钥匙》、《瘦子》等经典作品,同样被改编成电影。

他还和影片公司签约,先后创作了多个剧本,比如《守望莱茵河》,同样斩获多项大奖。

达希尔·哈米特开创了硬汉派推理的先河,而将硬汉派推理发扬光大、推向巅峰的,是另一位硬汉派推理的代表作家,雷蒙·钱德勒。

雷蒙·钱德勒是硬汉派推理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

钱德勒是唯一一位,凭借推理小说这一“类型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载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作家。

这无疑是整个推理小说界的骄傲了。

他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

我喜欢的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曾说,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

这里要多说几句,推理小说要做到“好看”方法很单一,就是要“写得好”:在诡计设计、叙述方式、推理思路、人物刻画等一点或多点要有过人之处。

但要做到“有影响力”,却并不容易。

因为推理小说毕竟是“类型小说”。

“类型小说”要获得突破类型本身限制的影响力,一般有三条路。

第一,开创或“重大”创新。

爱伦·坡开创了推理小说,哈米特“重大”创新了推理小说发展出硬汉派,所以他们的影响力很大。

这一点不用多做解释,每一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重大创新者,都会被这个领域之外的人关注。

所以开创和“重大”创新,对于外界来讲,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第二,作家本身或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其成功,外界不得不关注。

福尔摩斯的形象从诞生之初就影响全球,时至今日历久弥新;阿加莎·克里斯蒂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波洛这一形象,本身是继《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后最畅销的作家。

跳出推理小说:中国的武侠小说中,金古梁笔下的角色在国内几乎妇孺皆知;JK·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外界几乎无人不晓。

这些击穿类型小说壁垒的通俗小说,也是影响力巨大的。

第三,获得经典文学界的认可。

这也是最难的一条路,因为这受到“类型小说”本身定义的限制。

要获得经典文学界的认可,就必须要具备部分经典文学的特征,比如:思考的深度、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的剖析、对历史的记录等等。

比如称历史是他用来挂小说的钉子的大仲马,和他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钱德勒就属于上述的第三种,他的作品被收录到权威的《美国文库》中。

在获得经典文学界认可这一方面,钱德勒在推理小说界目前是唯一的,其他有这方面“可能”的,可能是日本关注社会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说到钱德勒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属于1953年发表的《漫长的告别》,也是硬汉派推理小说的最高峰。

小说中出场的菲利普·马洛,几乎成为了硬汉派侦探的代名词。

《漫长的告别中》,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有对人性复杂的深度刻画,在其中,我们除了跟随马洛的视角去推理侦破之外,还能看到所处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

雷蒙·钱德勒的光芒实在足够刺眼。

在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钱德勒引领的“黑色革命”之下,硬汉派推理大师层出不穷。

很多推理大师的作品,即使并不算硬汉派,但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能看到硬汉的影子,或有独到的创新。

推理小说的发展按一般说法,在早期日本,这一类小说亦被称作“侦探小说”。

二战战败后,日本推行汉字废止政策,计划逐步取消汉字的使用,作为过度阶段,只保留了1850个“当用汉字”。

而“侦”字就是被取消的汉字。

至于日本“推理小说”的叫法从何而来,一种说法是由日本的一位编辑水谷准首先提出的,其后又有作家木木高太郎发起倡议进行推广,但是应者寥寥。

再后来,随着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作家的崛起,此时日本侦探小说开始变得与现实紧密结合,小说的主人公也并不总是侦探,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而为了与传统的欧美侦探小说相区别,在日本这种类型小说渐渐地被称为“推理小说”。

因此侦探小说与推理小说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无非是时间长河里对同类型小说的不同称呼罢了。

侦探小说大多用于欧美作品,而日本作品则更多称为推理小说。

流派,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为的分类方法。

当一种推理作品问世之后,就会根据风格形式人为地进行分类。

常见的推理流派有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新本格派,硬汉派等。

本格派大众印象中的推理小说,在推理界中是所谓的本格派又可称为正宗正统古典派或传统派。

一般被认为是正统推理,或说主流推理,也就是站在读者阅读立场时,可藉由作者提供线索享受解谜乐趣的推理小说。

本格派可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通常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线索、站在同一平面,挑战读者是否能与侦探一样解开谜题。

因此,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是本类型推理的特征。

提到本格派,就不能不提到两个耳熟能详的世界级推理作家,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他们两个是本格派的代表人物。

1928年至1929年,柯南·道尔将旧作整理,把所有以福尔摩斯为主人公的故事集结成《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出版。

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20年发表了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此后,终其一生,写了近70部侦探小说,塑造了波洛以及马普尔小姐两个侦探形象。

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处于同一时期的侦探小说作家还有约翰·狄克森·卡尔、约瑟芬·铁伊、S·S·范·达因、埃勒里·奎因等人。

后人把这一段处于一战和二战期间侦探小说大肆流行的时期称为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把这一时期的作品概括为古典派侦探小说。

黄金时代,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恶性案件频发,加之现代警察制度的不健全,因而私家侦探这一职业给了小说作家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黄金时代的作品不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和思想深度上来看都是绚丽多彩的。

有柯南·道尔那种靠科学的演绎法与冒险故事相结合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有理查德·奥斯丁·弗里曼塑造的那个随时带着他的医学检验手提箱的第一个法医学侦探约翰·宋戴克医生;有雷克斯·斯托克塑造的胖胖的安乐椅神探尼罗·沃尔夫;有热衷于不可能犯罪的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有提出并探讨汤尼潘帝现象的历史推理作者约瑟芬·铁伊;有不在场证明大师克劳夫兹;有把侦探小说视为纯粹的智力解谜游戏而“挑战读者”的埃勒里·奎因;有给侦探小说加入更多文学风格和和社会背景,进而讨论人性善恶与社会道德的多萝西·L·塞耶斯;还有近乎无所不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而在日本,江户川乱步则是“本格推理之父”,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推理作家。

变格派变格派以诡谲气氛营造与异常心理为主轴,注重描绘阴森恐怖的气氛或揭示人物的变态心理。

变格推理的情节通常是怪诞离奇的,可能包含鬼怪、科学幻想、神奇和冒险等元素,因此谜团通常极具惊奇性或为异想天开的构想。

变格派不依赖诡计,总是在故事性上头下很大的功夫,横沟正史和江户川乱步都写过变格作品,作品包括,《本阵杀人事件》、《蝴蝶杀人案》、《狱门岛》、《八墓村》、《犬神家的悲剧》、《毯谣魔影》。

社会派社会派推理作品以社会阴暗面为点,着手进行创作,具有深层社会指导价值,引人深思。

社会派的创作精神在于“社会批判,描写人性”。

为了保持推理过程的完整,社会派作品在对社会、人性描述的同时还加入“谜”的特质。

虽以谜贯穿始终,但其终究,不是以谜为根本。

虽然在古典派侦探小说中亦有类似的作品,但是真正把这种故事写到极致的是日本。

社会派推理的繁荣在日本持续了整整三十年,有人将其称为“清张魔咒”,同时也开创了世界侦探小说或是推理小说的第三次高潮。

社会派的代表人物有日本作家松本清张、宫本美雪等。

新本格派日本流行的所谓新本格推理,其实应该称做第三波的本格更为正确。

事实上,远在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日本侦探小说作家甲贺三郎便已经把"纯粹侦探小说"定名为"本格",而一些涉及病态行为或附上异常主题的小说定名为"变格",后来在五十年代后期,"本格侦探小说"一词再变成"本格推理小说",而且那个时候的本格推理,实际上也包含了以往被列入"变格"类型的奇怪幻想元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