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观点透视《经济常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观点透视《经济常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观点透视《经济常识》
在多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反映: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中《经济常识》最难,既不象《哲学常识》、《政治常识》那样好把握知识体系,也不容易抓住重点,迅速提高应试答题能力。

学生远离经济生活实践,不了解国家经济政策,信息较闭塞,不了解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从《经济常识》本身去突破有难度。

我国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同志曾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常识》中完全可以用人类认识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观察、分析研究《经济常识》。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经济常识》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呢?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经济现象本质,树立资源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特征,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现象与本质密不可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正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2007年股市、楼市、江市跌宕起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通胀预期加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兼并、联合行为不断,国家连续多次提高利率,加息干预,推出稳定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出构建两型社会,构建创新型国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总额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一个接一个,诸多现象背后有没有什么共性呢?如能透过现象迷雾抓住经济本质,学习当可事半功倍。

从古到今,物质资料的生产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环境等,这些统称资源。

经济研究的基本矛盾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必须在如何使用资源上做出一定的安排,这就叫资源配置,一切经济现象无外乎都是对各种不同资源进行配置,经济的本质就是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经济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

例:[2003年文综卷]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

“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

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答:
试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本题要从气象信息(上溯至经济资源)、气象企业(上溯至市场主体)、气象产业(上溯至第三产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述。

答案: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遵循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树立规律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在运动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认识与利用自然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循规律,是否能认识、利用规律。

经济运动也有一般规律,这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其内容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是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从商品生产来看,一切生产者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获取较多额外利润,那么必须遵循生产内在要求,即必须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之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一般生产者都会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或改进技术,进行创新,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等。

从商品交换看,不同商品使用价值往往不同,二者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二者都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耗费了无差别人类劳动。

二者耗费劳动量相等,交换才会成为互利的事情。

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商品交换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认识了价值规律,树立规律意识就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

因此学习中必须树立规律意识,体会其巨大影响。

三、分清主次,树立“两手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双方地位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主要方面,不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此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次。

经常学资源配置也有两种方式:计划与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首先必须突出市场调节作用。

因为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是
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价格与供求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调节各种资源的投放方面与数量,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资源优化。

市场还通过竞争机制,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使经济资源向优势生产集中,这也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但市场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与缺陷,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波动与资源浪费。

因此单凭市场作用是不足的,配置资源必须有另一方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即国家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理调节、干预经济。

经济手段:科学制定实施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其中经济政策要注意全面理解,把握住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

法律手段: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行政手段:通过行政命令、指标,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程序。

其中主要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国家通过以上综合手段治理,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克服市场本身固有弱点,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要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资源配置方式上必须两手抓,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又必须重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因此学习经济中必须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四、坚持联系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树立系统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孤立存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也是一个由若干环节构成的系统,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就必须树立系统意识,正确认识系统与要素关系。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而言,经济学书本上没有有组织的介绍,但用系统观点看也有一定思想体系。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承认一切市场主体有平等市场地位;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动者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调动一切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完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如商品服务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市场交易原则;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加大调控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等。

总之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到规范市场秩序,从提供活动平台到保障市场稳定健康运行作了一个简要框架介绍。

从市场经济活动环节看,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构成。

生产过程侧重于微观主体企业与经营者,宏观主体产业与劳动者,使我们不仅对单个企业如何运行有了解,而且还对整个国民经济有个完整认识。

分配侧重于国民收入分配,强调分配的一些手段如财政、税收、银行货币政策等,交换侧重介绍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情况,消费环节侧重于家庭生活消费,要求对现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有认识,能树立正确消费观,知道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

四环节环环
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系统。

其中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消费也影响着生产。

其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尤其重要。

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与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当前由过快走向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走向明显通货膨胀倾向下,要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一方面抑制投资过热,控制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也是根本工作在于如何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只有消费对生产的贡献率上去了,经济整体形势才会根本好转。

经济活动四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因此,在考虑任一环节发展时,务必树立联系与系统意识来观察分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

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