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彻底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
2.生物氧化中的主要氧化方式:加氧、脱氢、失电子3.CO2的生成方式:体内有机酸脱羧4.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NADH →复合物I→ CoQ →复合物III →Cyt c →复合物IV →O 产2.5个ATP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3-磷酸甘油穿梭琥珀酸→复合物II→ CoQ →复合物III → Cyt c →复合物IV →O 产1.5个ATP 含血红素的辅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5.细胞质NADH的氧化:胞液中NADH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转运机制(1)3-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的快肌,产生1.5个ATP(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心和肾细胞;产生2.5个ATP6.ATP的合成方式:(1)氧化磷酸化: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偶联部位:复合体Ⅰ、III、IV(2)底物磷酸化: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通过高能基团转移合成ATP。
磷/氧比: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0.5摩尔氧分子)所消耗磷酸的摩尔数或合成ATP的摩尔数。
7.磷酸肌酸作为肌肉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第九章糖代谢一、糖的生理功能:(1)氧化供能(2)提供合成体内其它物质的原料(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吸收速率最快的为-半乳糖二、血糖1.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空腹血糖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1)食物糖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3)糖异生去路:(1)氧化分解供能(2)合成糖原(3)转化成其它糖类或非糖物质3.血糖调节:肝脏调节、肾脏调节(肾糖阈)、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内主要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三、糖代谢1.无氧酵解(无氧或缺氧;生成乳酸;释放少量能量)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反应部位:胞液产能方式:底物磷酸化净生成2ATP⑴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1ATP⑵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⑶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 -1ATP⑷ 1,6-二磷酸果糖裂解⑸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⑹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脱氢反应】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底物磷酸化】 +1*2ATP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⑽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 +1*2ATP(11)丙酮酸加氢转变为乳酸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3)无氧酵解的中间产物是其他物质的合成原料。
2.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部位:胞液及线粒体30ATP(脑、骨骼肌快肌)或32ATP(肝、心、肾细胞)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反应过程与无氧糖酵解一致区别:胞液NADH的氧化*2①肝、心和肾细胞苹果酸-天冬氨酸循环 + 2.5*2个ATP②脑和骨骼肌快肌 3-磷酸甘油循环 +1.5*2个ATP有氧氧化多产生3或5个ATP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反应部位:线粒体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二次脱羧,四次脱氢,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ATP或GTP。
净生成10分子ATP。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生理意义:(1)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2)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3)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条件下酵母酒精发酵受到抑制的现象。
3.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液第一阶段:不可逆的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第二阶段则是可逆的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生理意义:(1)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5-磷酸核糖(2)NADPH为还原性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当量(3)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4)NADPH可维持细胞内高水平GSH四、糖原代谢1.糖原合成: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细胞定位:胞浆关键酶:糖原合酶2.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亚细胞定位:胞浆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酶(存在于肝肾中,肌肉中不存在)五、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肝脏、肾脏(胞液和线粒体)原料: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1.糖异生途径:指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1)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丙酮酸——---草酰乙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2ATP丙酮酸羧化酶,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2)2. 1,6-双磷酸果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底物循环: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之为底物循环。
生理意义:(1)保证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2)有利于乳酸的回收利用(乳酸循环)(3)协助氨基酸的分解代谢2.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肉剧烈运动经过无氧酵解生成乳酸,进入血液循环,被肝脏摄取,转变为丙酮酸,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又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
生理意义:①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②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六、糖代谢紊乱1.低血糖: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时称为低血糖。
2.高血糖及糖尿症高血糖: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0mmol/L称为高血糖。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高于8.9~10.00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可出现糖尿。
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
3.糖原累积症: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
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
第十章脂代谢一、脂类的消化与吸收1.消化条件:乳化剂、消化酶2.吸收:与在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分泌到淋巴管二、血脂1.血脂:血浆所含脂类统称,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2.血浆脂蛋白:是脂质在血浆的存在形式和转运形式,由脂质和载脂蛋白组成结构:由疏水性较强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脂形成内核血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而运输。
分类:(1)电泳法:移动速度由快到慢分为-脂蛋白、前-脂蛋白、-脂蛋白、乳糜微粒(CM)(2)超速离心法:密度由高到低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M两种脂蛋白分类法的对照超速离心法电泳法CM CMVLDL 前-脂蛋白LDL -脂蛋白HDL -脂蛋白3.血浆脂蛋白的代谢来源去路功能乳糜微粒小肠合成肝细胞摄取运输食物中的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脏合成 1.被肝脏摄取2.转变为LDL继续代谢向肝外组织运输TG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由VLDL转变而来2/3经LDL受体途径降解,1/3由清除细胞清除转运胆固醇至肝外组织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在肝脏合成;小肠亦可肝脏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VLDL与脂肪肝变性、脂肪肝有关LDL胆固醇及其酯含量最高HDL是apo(载脂蛋白)的储存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反比。
三、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FFA(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胰岛素:抗脂解激素胰高血糖素:脂解激素2.甘油代谢:甘油—— 3-P-甘油——磷酸二羟丙酮—— 3-P-甘油醛——糖代谢(糖酵解、有氧氧化、糖异生)3.脂肪酸氧化(1)脂肪酸活化成脂酰辅酶A (胞液)关键酶:脂酰CoA合成酶脂肪酸————脂酰辅酶A --2ATP(2)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载体—肉碱)关键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CPT-Ⅰ)n个C原子TG(n为偶数)经n/2次循环,净生成(n/2-1)*4+n/2*10-2ATP 4.酮体的生成和利用1.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为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
生成:肝细胞线粒体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2.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1)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2)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
(3)产生过多,造成酮症酸中毒。
3. 为什么糖尿病人呼吸会有烂苹果味?因为糖尿病人葡萄糖利用率低,脂肪动员,脂肪通过氧化分解脂肪酸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一部分乙酰辅酶A在线粒体内线粒体内合成酮体,丙酮不能被利用,呼出,产生气味。
四、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1.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黏膜是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场所2.甘油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3.合成基本过程:(1)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2)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脂肪酸合成原料:乙酰辅酶A(辅基:生物素)、NADPH、ATP、HCO 、Mn乙酰CoA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NADPH的来源:磷酸戊糖途径、苹果酸酶催化乙酰CoA羧化酶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存在于胞液中,其辅基是生物素,Mn2+是其激活剂。
五、类固醇代谢胆固醇1.合成部位:肝、小肠2.原料: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NADPH (磷酸戊糖途径合成)3.关键酶:HMG-CoA还原酶4.酯化:ACAT(脂酰CoA 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5.转化: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六、脂类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