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词牌名
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3年版)。太常引,词牌名。建康, 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作者的 朋友,生平不详。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词人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下阕,前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 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结句“古今幽恨几时 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 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 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Fra bibliotek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全词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抒 发了对人生、世事与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以 “古今幽恨几时平”点明主旨。
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 怀才不遇的苦闷。
下阕,作者发挥想象,直入月宫,并幻想 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 人的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 揭示了全词的主旨。这里的“桂婆娑”指带给
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 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进一步 说,这首词的寓意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广泛的象 征意义,即扫荡黑暗,让光明普照人间。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 作,作品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 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寂寞,委婉 曲折地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弥漫着投降主义倾向 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行径所生发出的难以抑制 的蔑视与不屑之情。
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豪英”聚 会的盛况。用“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在午 桥上与众多才俊畅饮玩乐的场景的回忆。“长 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三 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玩乐兴致之高。“长 沟流月”用语生动奇巧,平添朦胧之美。
此处为“方才”之意。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 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 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 声吟咏,一边悠然地行走。(只要心情轻松)拄 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也比骑马都轻快,
词牌名
临江仙·夜登小 阁,忆洛中旧游
指洛阳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 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 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 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早期多流连光 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后期 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 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 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疏朗 明快,自然浑成。有《简斋集》《无住词》等。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秋 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 之情。
上阕首句“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 目的地。“吹断”二字描绘出北国秋冬环境之险 恶。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 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 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凛冽 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深秋远塞 若为情”点明时令与心情。
上阕着眼于“雨中”。“穿林打叶”渲染 了风吹雨打的情形,“莫听”“何妨”充分表 现词人面对这场突然降临的风雨时的坦然和悠 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呈现一幅雨中悠 闲行走的画面,并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
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 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 毫不在乎。“一蓑烟雨任平生”升华了词人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 的超然情怀。
诗 《定风波》苏轼 词 课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总 览 《浣溪沙》纳兰性德
定风波 词牌名
苏轼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词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年版)。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 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 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 声也听不到了。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
那边。
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
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 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这是苏 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 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 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在黄州东南 三十里处。
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
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令人惊叹。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同坐的多是杰 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 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 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 旧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
下阕写夜登小阁,抒发历经变乱之后的感慨。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两句概括 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以及自己的 真实心境。“闲登”句点明作此词的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通过“月色”将 目前处境与忆中之事联系起来,抒发了月色虽好
而欢会不再的伤悼之情。“古今多少事,渔唱 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之于渔唱, 进一步表达词人寂寞悲凉的心情。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 实中的苦闷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 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 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 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ɡ jiā)山人。清 代满族词人,有“国初第一词手”“第一学 人”之美誉。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 三大家”。有《侧帽集》《饮水词》。
谁怕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感觉有些
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 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 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词通过野外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 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 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 的胸襟。
下阕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 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生理上的感受。“相迎”传 神地写出了风雨过后见到斜阳心头陡然升起的 喜悦、温暖。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 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风起雨作的地方,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 苦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以曲笔抒发感 情,透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 旷达的生活态度。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砍。 枝叶扶疏的样子。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 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 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怎么办呢?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 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 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有人带雨具 先走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 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草鞋。
蓑衣,用棕毛制成的雨披。 形容微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 华书局2007年版)。这首词是陈与义晚年追忆洛 阳朋友和旧游而作的。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 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备尝流离奔亡之苦。 晚年隐遁僧舍,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遂填此词。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
在洛阳城南十里。
怎样的情怀。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 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 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 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 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失地,他曾多次上书,力 主抗金。但弥漫着屈辱苟安空气的朝廷根本不 理睬这些积极可行的建议。辛弃疾十分痛心, 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饮酒赏月时,写下这首词, 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