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评价学生
新阳路小学夏秋宏
如何评价学生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总希望有所突破,可是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然而前几天的一次小考似乎提醒了我。
从我新带一年班开始,就经常领学生做一些课外题,有时候是讲解、有时候是通过考试检验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由于出题时间紧,偶尔会出错。
所以我委派班里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检验我出的题,发现问题可以指出来,否则其他同学不准在考试的时候总问,以免影响别人答卷,这在班里已约定俗成了。
然而前几天,又是这样的小考,学生们都在静静的答卷,班里一名学习不出众的学生对一道“工人们加工一批零件,,加工56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的题提出疑义。
那时我正在批改作业,对于这名普通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本没在意。
只是随口说到“自己想,没有不认识的字别问”。
我根本没有意识到由于疏忽,竟然在“加工56个零件”前多加了一条线,使本应只填一个条件的题复杂化。
结果这名学生就在我的“逼迫”下,写成了“工人们加工一批零件,4小时,加工28个,加工56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就成了“归一问题”的复杂应用题了。
当我批改时,对于这名学生的答案惊叹时,才猛然想起考试时的情景。
震惊之余,我想这种只允许好孩子纠错的做法是否该改一改了。
连班里一直被我认为是最优秀的学生都没考虑到
的题,一名普通学生想到了。
孩子的思维有界限吗?后进生或普通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一直以来不被认同而已。
细想,优等生可分为基础知识扎实,思维开拓两种。
而后进或普通学生或许是基础知识或其他方面不如优等生那么“听话”罢了。
此时才真正感悟到那句“听话的孩子并非都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并非都是坏孩子”的真正含义。
的确,评价学生的标准必须转变了,否则这样的学生不就被埋没了吗?此次小考之后,我在班里成立了优秀学生评价标准,对于劳动中表现突出,科任课物品准备齐全的,提出有价值问题……的都算做优等生。
看,此时我班的优等生已近乎一大半了。
孩子们对于我的称呼也兴奋不已。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