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89年,陈建平成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形成了课前对学生鞠躬行上课礼的习惯,并将其视为一种规范,坚守了整整三十年,从未间断。
被老师深深感动的学生们,也会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
三十年一晃而过,对于陈建平老师和他的学生来说,简单的鞠躬行礼并非止步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为他人开一朵尊重之花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是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营造和谐的氛围,,校园、课堂也是如此,南航师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给学生鞠躬,被老师感动的学生向老师鞠躬,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彰显了南航师生的人格魅力。
尊重没有年龄、身份的限制,它是相互的。
生活中也是如此,因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交往中,为他人开一朵尊重的花,我们收获的是沁人心脾的心灵之香。
西方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承认他人的价值,是我们善待他人的方式。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西方人。
现在,我们也得好好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这样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交往更和谐。
善待他人,要时时处处都怀着一颗尊重他人的心。
刘德华与王宝强之间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2003年底,王宝强获金马最佳新人奖,他去台湾参加颁奖仪式。
上卫生间时,由于不熟悉感应水龙头的使用方法,用了许多办法也没能使水流出来。
碰巧刘德华从卫生间出来,见此一幕,他便假装自己手没洗干净,回去重洗,在王宝强面前不动声色地“示范”了如何使用感应水龙头,巧妙地为王宝强解脱了尴尬的处境。
试问,一位成功的艺人都知道在日常小事上尊重并善待他人,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又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其次,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个子矮小的同学报名参加篮球队,想为班集体争荣誉。
可体育委员因他个子矮小而不尊重他,当众对他冷嘲热讽,结果那位同学很不服气,与他扭打起来。
体育委员不仅吃了几个拳头,还被其他几个同学笑话了一场,这就是不尊重别人的下场。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为他人喝彩,承认他人的价值,不吝惜自己的称赞:“你做得很好。
”美国卡耐基曾说:“要想别人怎样待你,就得先怎样对待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也不愿被别人瞧不起。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发自内心地赞美别人,也能收到别人发自内心的赞美,那么我们的交际圈也会因肯定和赞美而变得多姿多彩。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在交际中尊重并善待他人,才能获取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进行立意。
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叙事类材料,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人物“陈建平老师”和学生“鞠躬”这一做法分析“鞠躬”的内涵,理解这一做法的意义,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首先概括材料的内容,找到材料中的“对象”。
材料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说教师陈建平整整三十年坚持课前对学生鞠躬行上课礼;第二个部分是说被老师感动的学生也会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第三个部分是对老师和学生“鞠躬”这一行为的评述。
从“坚守”“表示敬意”“有着丰富的内涵”等内容可知,设题之人认可肯定师生“鞠躬”的做法,这说明考生立意的时候应该依从设题人的情感取向。
然后要分析“鞠躬”的深刻内涵。
从教师陈建平的角度来看,他向学生鞠躬,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课堂的敬畏,在他的眼中,师生是平等的,是需要相互尊重的,课堂是严肃的,带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走入课堂可以排除自己内心的和学生内心的杂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老师的鞠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一堂课的开始,可以快速从课间的玩闹状态快速进入严肃的课堂之中,同时老师的鞠躬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师生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同时互相鞠躬,互相礼让展现出的是互敬的姿态,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1)师生平等,相互尊重,营造温文尔雅的校园文化。
(2)对教师而言,敬畏课堂,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教学。
(3)对同学而言,尽快进入上课的角色,将“精、气、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为他人开一朵尊重之花》,明确展示自己的观点。
其次由南航师生互相鞠躬这一材料引出“尊重”这一话题。
正文主体部分从“善待他人”“换位思考”“为他人喝彩”等三个角度阐释该如何尊重他人。
结尾部分收束全篇,明确指出——只有在交际中尊重并善待他人,才能获取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
素材:扬子晚报网4月29日讯(通讯员郭小凡付裕杨姝菡记者杨甜子)每节课上课前,南航陈建平老师都会给自己的学生鞠躬行上课礼,被老师深深感动的学生们,也会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
师生之间的这一坚持,延续了整整三十年。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陈建平老师的课堂,见证了这样尊师重教的一幕。
“要敬畏课堂,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教学”1989年,陈建平成为了南航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形成了课前对学生鞠躬行上课礼的习惯,并将其视为一种规范,坚守了整整三十年,从未间断。
三十年一晃而过,对于陈建平老师和他的学生来说,简单的鞠躬行礼并非止步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对于上课礼,陈建平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体现师生的相互尊重,同学起立,老师鞠躬,营造的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温文尔雅的校园文化。
二是善意提醒同学,让他们尽快进入上课的角色,将‘精、气、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是敦促教师,要敬畏课堂,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教学。
”在未成为陈建平的学生之前,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17级本科生吴笙箫坦言,他从未听说过教师对学生鞠躬行礼,如今亲身体验过多次后,他开始慢慢理解了这一形式的深层含义:“这是一位慈父般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一下子拉近了他和我们同学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感染,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认真学习他的课程。
”陈建平对“上课礼”的坚守不仅感动了台下的每一位学生,还感动了周围的其他老师。
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主任、陈老师的同事唐静静便是其中一位,她对陈老师三十年的坚守充满敬意,她说,这样的形式在现代教学中必须要有,仪式感是教育乃至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爱生如子,才会真正做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既要教书,即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即立德树人,这就是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陈建平说。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课程教学要求,陈建平和同事们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了许多生动、形象、典型的案例。
“我的《理论力学》课程,就是从一个套圈魔术开始,最后再回到这个魔术结课的。
这是一个持续大约0.2秒、看似不可能却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力学现象,包含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八个知识大点,若干个知识小点。
到了结课的时候,我再揭秘这个魔术包含的力学概念和力学原理,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陈建平的影响,周围的老师们都养成了平时注意收集教学素材的习惯,刘荣梅老师在看到浙江卫视著名节目《奔跑吧兄弟》里穿插有此魔术时,立即找到该视频并与大家共享。
如今,陈建平已经过了天命之年,但他躬耕不辍,对教学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风雨无阻地重复着几十年来的作息:从十几公里外的明故宫校区乘坐校车赶到将军路校区上课,一次又一次地向台下的学生行礼鞠躬,尽管台下坐着的学生的面孔早已换了又换。
“我已经老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将会登上庄严神圣的讲台,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将上课礼这样的仪式传承下去。
”教师坚持行上课礼,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每节课上课前,南航陈建平老师都会给自己的学生鞠躬行上课礼,被老师深深感动的学生们,也会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
师生之间的这一坚持,延续了整整三十年。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陈建平老师的课堂,见证了这样尊师重教的一幕。
(4月30日扬子晚报)“同学们好,同学们好”这一声声的互送问候,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温馨的画面。
三十年来,老师坚持行上课礼,身体力行地践行以礼教育的行为准则,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不缺感动,关键在于发现;课堂不缺关爱,师生之间的互敬就是社会道德的宝藏。
这不仅是职业的担当,更是内心善的本能,以此让礼貌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成为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作为学生们的第二家长,是除了父母以外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人。
老师不仅仅传授书本知识,其言谈举止都犹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当前社会纷繁复杂的今天,许多孩子面对社会诱惑,极容易陷入旋涡,无法及时自拔。
老师,作为人生道路的指挥者,给人以启迪,指明方向,点亮人生。
一份坚守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
身为老师的其他人,也同样对这位老师的举止纷纷点赞。
在老师看来,这样的形式在现代教学中必须要有,仪式感是教育乃至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这些年来,为了全力准备课堂授课,许多老师夙兴夜寐,利用工作时间和个人休息时间全心投入课业准备,但无论辛苦付出有多少,始终能坚持以微笑对待学生。
以礼相待,微笑讲课,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课堂的魅力,也因为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知识也许有时是死板的,但人却是鲜活的。
因为有了一份责任,老师倾情付出,几十年来坚守这份礼节。
真情付出,能坚守做到如此的又有几人?这不仅仅是一份道理,更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行为师范”,一直都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它会体现在多方面。
看了这条报道,陈建平老师以一个坚持不懈的细节,完美地诠释了一位敬业教师的应有风范,从他向学生鞠躬行礼这个行为,透出中国文化传统中教学相长、师德尊严的无限意味,令人深感敬佩。
前几天说到赋予老师惩戒权的话题,实际上师生间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
在教育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存在着相处的问题。
熊孩子,难道天生就是熊孩子吗?不爱学习的大学生就是一种天然的学习厌恶或者对学业信心不足的问题吗?显然各有成因。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校园教育,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凡是相互尊重的都会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这是被教育界公认并提倡的做法。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只在两个行业有“德”的要求,一个是医德,一个是师德。
连做官也没有要求“官德”。
原因就在于从医和从教的,面对的都是相对弱势的病人和求学的学生。
这种权威是天然不可替代的,正是如此,对居于上位者,比如医生,比如教师,最得人们尊敬,同时对这个职业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行业的期望,尤其需要强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