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
丈等县。

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历史
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
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
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
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
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
鲜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
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湘西苗族鼓舞又名“花鼓”“猴儿鼓”苗语叫“报农”“读农”“秋农”,汉译都叫“打鼓”。

根据鼓舞活动的时间,叫法又有所异,如“椎牛祭祖”时打鼓叫“读农义”,“赶秋节”叫“读农秋”,“迎亲”叫“报农巧”,“过年”叫“报尖秋”等。

此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每逢春节前后,
“四月八”“赶秋”,“椎牛”盛会或者其他民族节日时,是苗族鼓舞最为活跃的时期。

苗鼓的节奏特色与表演形式
•在同一种鼓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即打鼓和打边,是一种鼓点和鼓边相配合的二
特点
重奏技法,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

打边是
一种固定的节奏,他的速度决定着鼓点的速度,
起到指挥整个鼓舞套路的作用。

表演形式
•1,单人鼓舞
•2,双人鼓舞
•3,凤凰花鼓
•4,猴儿鼓舞
•5,四人鼓舞
•6,团圆鼓舞
单人鼓舞
双人鼓舞
凤凰花鼓
猴儿鼓舞
四人鼓舞
团圆鼓舞
•苗鼓诞生于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

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

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
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

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辅助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
•全民欢庆功能社会
功能
战争辅助功能
•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

苗族自古骁勇善战,在远古时期与炎黄部落大战之时,苗族先民就曾使用鼓来振奋士气。

后来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甚至直到今天,苗鼓一直都是激励苗族人民斗志的工具。

他们用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络,传送军情。

•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利用鼓声激励战争中受挫的情绪,让幸存的将士从失败中振奋,恢复族群的战斗力。

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苗族而言,鼓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传递功能
•鼓声可用来传递信息。

苗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因为声音强大,传播远,被用来作为族群之间的联络工具是十分有效的。

崇山峻岭中间的苗族山寨相隔甚远,每逢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大事,如果靠步行通知往往是来不及的。

但是,在合适的地方置一面大鼓,用约定俗成的敲击方式进行联系,即减少了山间往返的辛劳,也为应付突发事件节约了时间,从而对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今天由于通讯工具的发达,而使得苗鼓这种功能逐渐消亡,但它在苗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全民欢庆功能
•每当年节之际,苗族群众都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
“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

“年鼓”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举行,它与各种戏剧、舞狮相得益彰。

“年鼓”敲响以后,全村寨男女老幼都会聚集于公共场所中进行娱乐活动。

其中情趣最浓的为年鼓中的“拦路鼓”。

“拦路鼓”
包含了迎宾、喜庆等,反映出苗族人们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每当丰收年成、立秋日、挑葱会等,都有舞狮、跳鼓等欢庆活动。

“跳鼓”
时,最多时用大鼓达99面,号称“100面”,场面宏大。

每当望村望族取得重大成功、举办婚事等,均“跳鼓”相庆。

到时候,鼓声、锣声、唢呐声,鼓舞、人舞、群体舞,鼓声一片,欢声一片,千山万岭,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苗族鼓舞除有很强的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许多苗族同胞用高超的鼓技来获取观众的赞许和尊敬,甚至以鼓为媒,借此赢得爱情。

那些鼓艺精湛,表演出色的姑娘小伙,还不时推陈出新,变出许多花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在湘西苗区还流传着一种习俗——“鼓王大赛”。

届时,苗区所有鼓艺高超的姑娘小伙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进行角逐,最终决出“鼓王”。

在苗区,“鼓王”的地位很高,倍受人们的尊敬。

建国以后的湘西苗族第一代鼓王龙大姐、第二代鼓王石顺民,还曾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74岁高龄的鼓王——龙英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