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案例评析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案例评析

有效实现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劳动 力的解放;
集体经济得到壮大; 农民素质得到提高,农业科技得到推广。 农地股份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土地制度创新模式,
为组织农民群众走联合发展道路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h
5
农地股份制模式的不足
一是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 争,作为股东农民要承担较高的企业经营风险, 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农民将面临失去土地的风险。
——通过清产核资、量化股权,实施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农村集体土地 股权化改革,将原村组集体经济组织 改造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农地流转 模式。
“两股一改”模式最早在温江试点。
h
10
“两股一改”的意义
创新了低成本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式; 开辟了农民持股进城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探索了按股共有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创立了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分设
诉讼;
其它合法形式。
h
13
抵押贷款程序
贷款申请(申请人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有关 资料)
贷款调查
贷款审批
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签订抵押贷款合同
贷款发放
贷后检查
贷款归还
h
14
抵押贷款模式最早在双流试点
2008年7月,双流县宗富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双 流县牧山香梨专业合作社、双流县永兴渔业养殖 专业合作社和双流县煎茶青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 社以其成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双流县现 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分别向双流 县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30万元、30万元、20万元 和20万元,共计100万元,共涉及50户成员123亩 承包土地。
数据来源:
h
15
抵押模式的意义与弊端
意义:1.为经营主体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了 农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由国有投资公司——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提 供担保,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增加了社会 资本投向农业,是解决农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弊端:1.由政府提供担保,不利于农地流转市场机制 的发育;
h
17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建议
区域因地制宜,选择流转方式。我国不同地区人 均土地数量、土地自然状况、经济发展程度及其 风俗习惯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区大多数农 民已经离开土地,主要从事二三产业;有些地区 农民仍将土地作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生活在农 村。因此,不同地区在进行农地流转时要结合具 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取流转方式。h Nhomakorabea12
处置抵押物的方式
借款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处分, 其价款超出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 部分由抵押人清偿。
转让(抵押权人依法通过交易市场将抵押物进入 流转市场,通过获取转让收益清偿贷款本息);
变现(发生借贷双方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依照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 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2.抵押到期之后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农民或农业 合作经济组织还不起贷款,银行把地收回去的处置收 益具有不确定性,农民失地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 能出现。
h
16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建议
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流转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流转方式,各级政府 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和推动力量。因此,要明确 各级政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主要职 责,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促进农地流转,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责包括: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市 场运行机制;加大流转宣传力度;保护耕地和粮 食安全;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h
18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建议
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权益得到有 效保障是农地流转成功的关键条件。农民关注的 问题主要在于流转后收入能否增加、承担的风险 是否降低、进城后是否能负担城市生活。因此, 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首先要能增加农民收入,保 护农民权益。这就要求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完善 农地流转市场机制,使土地流转价格真正体现市 场价值。其次是要制定流转后农民就业的保障机 制,顺利实现就地就业或向城市转移;完善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 ,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地位平等和公共服务共享。
二是存在土地“非粮化”风险。汤营公司成立前, 农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传统作物。公司成立 后,以增加收入为导向,以优质经济作物种植为 主,减少了收入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存在粮食 安全隐患。
h
6
二、锦江模式
——农户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新型集 体经济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再把转入 的农地和集体所有的农地流转给产业项目 业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
的现代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持续统筹发展。
h
11
四、抵押模式
——抵押人将其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地 面附着物作为债权予以担保获得市场经营资金的 农地流转模式。
从事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个体经营户、企 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 其通过承包、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或者其它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取得 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取 得贷款,获得生产经营资金,从事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案例及对策 建议
h
1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
农地股份制模式 锦江模式 “两股一改”模式 抵押模式
h
2
一、农地股份制模式
——村集体组织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 公司则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 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农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模式。这种模式始于邛崃市羊安镇 汤营村,又称“汤营模式”。
h
3
股东承包地
入股
保底收入 股红收入 务工收入
土 地 整 理


入股


按股分红



运作
农 业
对接
市场


入股

投资公司
原价回购
资金监督
镇政府财政所
“汤营模式”运作流程图
h
4
农地股份制的优点
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 经营和规模化经营;
村民的收入增加:由过去单靠种植业变为“租金+ 红利+务工”的多元收入,另外还有集体福利;
h
7
h
8
锦江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由新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农户农地经营 权流转,制度创新成本较低,成效显著。
不足:锦江模式倾向于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形
式参与市场交易,加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对农
民的控制,使集体易于剥夺农民个人权益,
强化了集体组织成员权,弱化了农民个人入
市流转的权利。 h
9
三、“两股一改”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