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

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

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

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

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

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美术有着那些掌握高超技艺的职业艺术家们难以感悟、体验和表现的方面。

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民间美术也一直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历史上多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向民间美术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

高更、马蒂斯、莫底力阿尼、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伟大艺术家都曾专心学习和研究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对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创造性的借鉴,把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中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民间美术的简朴、率真之情感动了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学习民间美术成了一种热潮。

首先应该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的气质、精神、内涵、形式,在完全吃透和掌握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民间美术的精神和艺术语言与自己的语言融成一体,使之成为更为独具特色的创作语言。

有不少的艺术家从民间美术中获得灵感,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语言,创造了一批艺术佳作。

历次的全国性美术展览中不少获得奖项的均是民族民间风格的。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圈,但是它们在追求单纯、概括、简洁的手法和表现真诚、直率的情感时却有极为相似之处,它们之间的沟通更为容易,这也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1.言传身教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

“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

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

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

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

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

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

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

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

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

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民间美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使用廉价易得的材料,通过民间艺人们的巧思和巧手,用各种恒常的主题表达着百姓们的祝愿和期望。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

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

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

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整理。

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并且刚开始,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清醒地认识到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和当前处境,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又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热点,各种保护措施与制度都被重视起来。

然而,我国的民间美术现在的发展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该如何来保护和传承呢?下面我以高密三绝为例来探讨一下。

山东省的高密县是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

在这里,不仅民间艺术的品类繁多,而且有可以冠绝的特技,其中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

1、扑灰年画扑灰年画同现代年画的不同,在于其工艺过程和工料,制作扑灰年画,作者用柳枝炭条作笔,先在画纸上起轮廓,然后用这张画纸在其它画纸上面扑印,扑后的画稿与原稿完全对称相同,这种工艺,一般可以使一稿扑数张。

高密扑灰年画的这种独特工艺过程在全国年画中独树一帜。

高密年画不仅工艺过程独特,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多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画不失隽秀感。

高密扑灰年画从明代产生以来,经过许多杰出画师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年画中一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种。

但是,由于后世人们过于看重它的商品性质而忽视它的艺术品性,不能在继续创新,而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生产,再加上新的年画品种的冲击,扑灰年画终于不能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走向了消亡。

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是,高密扑灰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类,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

2、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高密三绝”第二,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民间艺术种类。

在中国,剪纸艺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高密剪纸究竟起于何时,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