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
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轮式传递:优点是解剖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
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链式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
缺点是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作出的。
Y式传递:优点是工作效率高,速度快。
缺点是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非正式群体的交往模式:单线型:优点是传递速度快,容量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
缺点是传递容易发生信息失真情况,从而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集中型:传递的信息量大,渠道宽,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缺点是主观色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偶然型:传递面广,信息量大。
缺点是受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流言型:优点是传递的速度快,面积广。
缺点是传递的信息不可靠,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
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口头交际的效果次之,书面交际的效果较差。
人际关系的结构组成: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的经典实验: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学生做了有名的实验霍桑实验。
照明实验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
福利实验得出结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群体实验说明主好的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
态度调查,发现工人心情舒畅,有主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说明和管理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显得更为有利。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他们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但它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际交往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美国学者米德《思想、自我和社会》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霍曼斯于1961年正式提也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
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人际反应特质。
心理学家梅茨认为人有三种不同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感情的需要。
心理学家霍妮把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逊顺型朝向他人,进取型对抗他人,分离型疏远他人。
奥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员发展需要。
弗罗姆《工作与激励》中激励水平的公式:激励水平(M)=期望值(E)×效价(V)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具有对象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功能:顺应、认识、防御、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稳定性。
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关于态度的平衡性;关于态度的一致性。
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则反之。
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我们总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致性。
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这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例。
态度的形成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
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看作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内化和同化。
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影响。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成人的影响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度形成与发展就容易些;反之,则比较困难。
表明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态度转变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人建立了新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了一个新群体与新组织。
一旦这样,他的态度与行为就要受到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群体成员必须共同维护的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认知失调。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减少失调的办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
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和对治疗效果的想念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预测,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儿童教育,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就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
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结果表明,以提供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价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决策,当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行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已作出的决定。
更糟糕的是,一旦选择了某个方案后,明知它有缺陷,还常常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
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同时对于“承诺升级”的现象也是可以预防的。
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人际印象形成: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即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价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新近效应,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熟悉程度有关。
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认为后来的信息对印象形成没有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也不全面的。
但研究总的表明,开头的信息与后来的信息相比,对印象形成中的整个判断来说,开头的信息影响较大。
晕轮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使他人能了解我们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