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
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也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力图避免由于自己单独持有的态度和想法而被孤立的处境。
而且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很少有人理会或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比如列举现实当中的例子:在A 和B同时选举班长时,在竞选前很多人认为A的获胜可能性比B大,这样的观点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或者是支持B的人会渐渐地认为A 更优秀或者是保持沉默,在最后投票的时候,A豪无意外地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
培养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通过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也称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和提示向民众传达社会现实,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心中所想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
这种影响不是小而短暂的,而是巨大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经常接触爱情剧的女孩同时有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得男性往往最后赢得芳心,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
女孩最终选择的是自己头脑中描绘的“意中男子”,也就是“主观现实”。
这正是“培养”的结果。
这就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知识沟理论:它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有钱、权、势,所以有便捷的信息渠道,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缺乏这些条件,获得信息的渠道自然很曲折,显而易见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虽然大众传播的信息活动对这两个都会带来知识的增加,但是因为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都大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知识的鸿沟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关注的贫富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因为没钱学习和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就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报刊的四种理论:它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韦尔伯•施拉姆提出的,他们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了全球环境下有关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维埃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不能出现有侮辱、诽谤等对当权者不好的新闻报道,大众媒体应该要统一步调为国家所用,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服从者以报刊经营权利,颁发出版许可证;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简单讲就是有创意、新颖的思想会得到承认,而恶劣的思想就会失去作用,不能剥夺报刊的言论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
报刊要报道最真实的、有意义的事件,宣传社会美德,对公众、国家、社会有着种种义务,不要因金钱而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坚决不辜负公众的信任。
苏维埃理论是集权主义的变体,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他们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睡眠者效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受众忘记了信息传播的来源,比如说话者、说话具体内容、时间、地点等相关的详细信息,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但是这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话者是一个权威者,当时可能影响很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受众会忘记说话者,只记得大概内容,结果影响明显有了降低;而如果说话者是一个没什么权威的人,那么,当时的影响是很低的,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同样只记得说话的内容,结果影响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前者降低后者提高的影响效果都是少去了说话者威信低所产生的情感效应。
拟态环境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只能通过新闻机构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去了解外部世界,人的行为作用的对象不再是客观环境,而是新闻机构构成的某种“拟态环境”,这种环境就是由大众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所以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一对一的、真实的描摹,不是真实的客观环境,它与现实环境会存在这一定的偏离,但是也并不是说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是完全分割的,它还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的。
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魔弹论:它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风行一时的传播效果理论,又被称为“皮下注射理论”,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
它认为传播具有极其强大的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受众就好像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感冒患者,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针头准确地插入病患手背上的经脉血管,随着药水的注入,会产生种种强大而神奇的效果。
传播者只要使信息对准受传者,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灌注到受传者的脑海中,迅速使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
因此,受众的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这种观点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宣传部门的推崇和鼓吹运用而影响甚广,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传播的强烈的主观意志而忽视其他传播要素,尤其是蔑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深陷于泥潭之中,时至今日,这种理论已基本被人们抛弃。
有限效果论:传播活动是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每个受众具有不同的特点,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众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理论中极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所以有限效果论又称最低效果法则。
比如说,在一份报纸中有关于对农民工的负面形象进行了报道,群众看了之后并不会第一时间都觉得农民工是不好的,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看,得到过农民工帮助的自然是不赞同这篇报道的,于农民工有过过节的自然是赞同,而一些不了解的中立的人呢,则各自会根据自身的心理倾向去判断,并不会全都赞成报道的内容。
传播学名词解释2012-10-10 10:38:10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