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期末考试大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考试大纲

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影响说”或者“说服说”:强调传播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
3.传递行为说:传播被描述成信息的“传递”或过程;
4.互动说: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五种层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
2、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为什么自我传播是社会传播的过程
它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
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三、是对外部世界一种积极能动的反应;
四、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三大来源
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社会学之父“孔德”(Auguste Comte)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置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所谓“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确实性、有用性和肯定性。

二、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1、信息论:创始人香农
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者消除不定性的东西;
2、控制论:创立者维纳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

反馈(feedback)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
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的收听率、电视的收视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均属于反馈的范畴;
3、系统论
系统可以被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系统构成包括三个基本成分:要素、相互关系、环境
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方法论上。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整体性、系统性;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四大先驱: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一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拉斯韦尔五个要素对应五种分析
与传播过程的5个W相对应,拉斯韦尔同时还勾勒出传播学的5种研究——
1、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control analysis)
2、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
3、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media analysis )
4、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 )
5、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effect analysis )
两级传播理论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导源于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根植于精神——价值——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
经验学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批判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差异与比较:1.研究内容上 2.研究方法上 3.研究立场和取向上
控制分析:把关人的理论
1.卢因的把关概念
把关人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那么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的过程就叫把关,从事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

2.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包括编辑、包括作家、包括出版公司编辑、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包括影片剪辑、包括图书管理员、包括教员、包括负责汇报官员等等;
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
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前后对比,考察在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如何被筛选和过滤的。

用公式表示: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他“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

”举例说明信息流通过程中的多重把关现象。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的环节很多,事实上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可以算是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相比之下,其他把关人都居于次要的地位。

四种控制理念的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模式
社会责任理论:规范理论的一种,用媒介产业的公共责任心取代了媒介的完全自由以及对媒介施加的外部控制。

1.强调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该理论的核心观点。

它摆脱了自由权利天赋的影子,将新闻自由带回到了道德权利认识的起点上,重新加以审视;将道德责任视为自由的最后边界;
2.该理论从媒体、公众、政府三方面的新闻关系来考虑问题。

新闻自由依赖于三方在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关系中,都有所承担才能实现。

3.社会责任理论的创新特征在于它要求媒介为培育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大共同体”负责。

它指出,媒介应该将多元文化置于首位,成为所有人的话筒;
社会责任理论的创新特征在于它要求媒介为培育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大共同体”负责。

它指出,媒介应该把文化多元性置于首位,成为所有人的话筒,而不仅仅是精英群体和在过去控制着全国、某地区或当地文化群体的话筒。

内容分析:编码和译码
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
1、在信息论中,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译码是指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再还原成信息;
2、从原文上看,编码(encode)与译码(decode)具有一个共同的词根(code)
3、在传播学里,所谓编码就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就是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4、编码是有关传播者的行为,而译码是有关接收者的行为;
5、编码与译码都是一种主观活动;
6、在编码和译码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选择性定律
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储存而言的。

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
1.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

它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2.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与自己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就受众的观念体系不受相反信息的动摇侵犯而言,选择性理解远远比选择性接触要积极而且主动;
3.选择性记忆: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选择性定律十分突出地显示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认清这种地位就能进一步把握传播的双向交流性;另外,选择性定律也表明译码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要想保证译码的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几乎是不可能的
媒介分析: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认为媒介不告诉人们怎样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的观点。

对媒介的引导舆论的功能第一次给予明确阐述的是政治学家伯纳德. 科恩
议程设置研究探讨的三个方面:
1、媒介如何确定自己的议程;
2、把媒介的议程告诉公众,使公众了解媒介所谈论的事情及其分量;
3、公众在媒介议程的影响上形成自己的议程,并使这个议程与媒介的议程达到同步;
议程建设:
在公共政策领域中媒介、政府和公民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媒介能深刻地影响并决定一个社会(国家或文化)对什么才是它应该关心的重大事情,并因此促使各种社会机构去达到目标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它可以被看作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种形式,但更关注宏观层面而非微观层面的效果研究;
该理论的创造者伊丽莎白. 诺尔纽曼
诺尔纽曼认为新闻采集和传播的途径严重限制了公民选择的广度和深度。

她总结了新闻媒介造成“感知缺
乏”的三个特征:
受众分析:魔弹论
认为媒介能够渗入人们大脑,迅速制造效果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无力自觉抵制媒介的操纵。

无论他们身处何种社会地位,无论他们所收的教育有多高,大众媒介的魔弹都会穿透他们的思想防线,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动。

人的理性形同虚设,完全不能够抵制强大讯息的侵入。

讯息渗透进了受众的潜意识,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