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多样化的化学课后作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课后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课后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2.应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3.课后作业要打破传统的书面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
作为化学教师,如何精选作业,怎样布置作业,使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实实在在的提高,是每个化学老师都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设计课后作业要充分体现作业的具体性、趣味性、层次性、与生活贴切、探究性等。
具体体现在:1.课后预习作业。
要求老师事先列出预习提纲和练习题,学生再针对提纲找出内容的疑难点。
2.分层次作业。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有些作业不能“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次”作业。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其次,对作业进行分层。
·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要求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10—20分钟)3.课后作业的设计要与生活相贴切。
作业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其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教师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学视野和课程理念来设计作业。
要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课后作业中的化学知识编成故事,化学谜语、探究实验和课外观察、调查、实践等。
5.有效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化学课后作业要渗透探究思想,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案例一、设计意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化学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在不断地探索中渐趋完善,而相对滞后的初中化学作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已成为化学教学必须面对且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主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作业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活动与交流的过程,通过作业,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实验、讨论、体验和交流。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发挥作业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架起师生之间心灵与信息交流的桥梁,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一个的理想平台,我们根据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组织有关教师设计了本套初中化学巩固型、拓展型、实践型作业并以电子稿的形式提供给一线的教师,为教师进行化学作业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设计理念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一种任务。
本套作业设计力图体现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弹性化原则、培养兴趣的人性化原则、以及学以致用的实效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与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突出化学作业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性,在学生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增长能力。
我们所设计的拓展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内容,力图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由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
所以,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有关作业。
我们所设计的巩固型作业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化学观念理解程度。
拓展型作业力争体现化学与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性,在检查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型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化学式的意义巩固型作业1、化学式是用来表示()A.物质的组成B.物质的变化C.物质的性质D.物质的结构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所组成的单质的是()A.H2B.H C.CO D.C3、下列符号表示两个氮原子的是()A.N B.N2C.2N D.2N24、关于C2H2、H2O、H2、H2SO4四种物质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都含有两个氢原子B.都含有氢元素C.都含有1个氢分子D.都含有氢气5、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A.原子的质量极小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原子的体积极小D.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种类、数目不变6、下列化学用语中,通常用来表示微观意义,不表示宏观意义的是()A.H2O B.H C.H2D.2H27、下列符号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A.2H B.H2O C.H2D.2H28、对于一个SO2分子和一个SO3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含硫元素的个数相等B.分子的性质完全相同C.分子的性质不完全相同D.含硫原子的个数相等9、下列有关过氧化氢(H2O2)组成的正确叙述是()A.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化合物B.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D.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10、下列有关符号中的数字意义,叙述正确的是()A.O2中的“2”表示2个氧原子B.2Fe中的“2”表示2个铁原子C.H2O中的“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D.2N中的“2”表示2个氮分子11、下列物质的组成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是()A.氧气(O2)B.铜(Cu)C.氯化钠(NaCl)D.二氧化硫(SO2)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两种物质组成的B.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D、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1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单质的是()A.二氧化碳B.空气C.二氧化硫D.水14、下列物质中,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是()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D.混合物15、下列关于氧气、二氧化锰、二氧化碳三种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含氧元素B.都是氧化物C.都含有氧分子D.都是化合物16、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CO2”表示①②③④“Fe”表示①②③“NaCl”表示①②③1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和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原子直接构成)的化学式铜______锌_____铁______铝_____银_____金_____钙______汞_______氩气_____氦气_____氖气_____金刚石_____硫粉______红磷_______硅_______ (2)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氧气_______氢气________氮气_________氯气________氟气______碘_________ (3)化合物的化学式氯化钠________四氧化三铁________五氧化二磷_________二氧化锰_______二氧化硫_______氧化铜_______氧化镁_________水_______ 拓展型作业1、某化合物隔绝空气受热后,分解成氧气和氯化钾,由此证明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其中 _____是金属元素,______是非金属元素。
2、指出下列符号中“2”所表示的意义2O O22SO3Mg2+2Na+3、甘油在印刷、化妆品生产等工业中常用作润湿剂,也可用来制造医药和炸药。
根据甘油的化学式C3H8O3,你能得出哪些信息(任写四条)?(1)。
(2)。
(3)。
(4)。
4、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突发“非典”,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为防治“非典”,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时常用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过氧乙酸由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方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化学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在不断地探索中渐趋完善。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使化学作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化学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要转变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的作业。
作业不仅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而且还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设计、讨论、实验、体验和交流等。
因此,新课程下的化学作业,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的作业除了要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落实: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科学素养目标等,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光凭借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进一步落实。
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补充,有它独特的功能。
通过作业,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一)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分成不同内容、不同标准、不同模式和不同分量的作业,也可以把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分成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
同时对作业的评价也要相应进行分层评价。
例如1:新授课的作业,针对相同的知识点可以布置以记忆和了解为主的选择题或判断题(适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布置讨论题或推论题或论述题(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例如2:复习课可以布置知识点的填空题(适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布置归纳知识网络图(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例如3:复习课可以布置错题改错(适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布置结合自己理解的重点每个学生自己出一份单元试题(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