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句型转换专项练习 (2)

三年级句型转换专项练习 (2)


缩 句
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繁叶茂”的长句子, 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 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即“谁干什么”/“什 么怎么样”。 缩句时,要注意三条: 1、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3、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例:工人们在节日里仍然坚持劳动。 改:工人们在劳动。(谁干什么)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4)一根小草划破了他的手指。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3)我们在山顶上插上了表示胜利的队旗。
改为把字句: 我们在山顶上把表示胜利的队旗插上了。 改为被字句:
表示胜利的队旗被我们在山顶上插上了。 (4)一根小草划破了他的手指。
改为把字句: 一根小草把他的手指划破了。 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 改为被字句:
句型转换专项 练习
句式转换种类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 二、“把”“被”字句的互换 三、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 四、扩句与缩句 五、修改病句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一步: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判 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 是否含有否定词“不/没有”,如有则 去掉;如果没有则在肯定词前加上否定 词“不/没有”。 第二步:去反义疑问词。删去肯定 词或否定词前的“怎、怎么、难道、岂” 等反问语气助词。 第三步:删去结尾的疑问助词“呢、 吗”等 ,问号改为句号。
例2: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向远方。
小河流向远方。
缩句
缩句的方法: 三、去掉“得”字前面的词语。
例:小姑娘高兴得跳起来。 小姑娘跳起来。
四、去掉表示数量的词语。
例:杏树引来一群蜜蜂。 杏树引来蜜蜂。

缩句
缩句的方法:
五、去掉表示介绍时间、处所、方向、方式、 目的等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有固定格式,如 “在……上”、“从……”、“到……”、 “用……”等等,很容易将它们找出来。 例:红旗在陆堑小学上空飘扬。 红旗在飘扬。
缩句练习
10.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 11.小小的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12.大桥两旁的路灯发出耀眼的光芒。
缩句练习
10.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 小路穿过树林。 11.小小的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木匣里盛着东西。 12.大桥两旁的路灯发出耀眼的光芒。 路灯发出光芒 。
缩句练习
7.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 上的碎纸。 8.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了我们学校。 9.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 图画。
缩句练习
7.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 上的碎纸。 小姑娘捡起碎纸。 8.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了我们学校。 消息传到了学校。 9.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 图画。 焰火构成了图画。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例:春 天 难 道 不 美 丽 吗?
春天难道 春天 春天 春天 很 美 丽 吗? 美 丽 吗? 美丽。 美丽。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改: (2)今天难道不是个美好的日子吗? 改: (3)互联网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改: (4)中国国际救援队怎么不是优秀的队伍呢? 改:
例:天空中下起了豆大的雨点。
夸张句练习 把下列句子改为夸张句: 例:我很生气。 改:我气得火冒三丈。 1、教室里很安静。 2、这地方太小了,不能盖房子。 3、桂花开了,很远也能闻到香味。 4、这个橘子很酸。 5、他跑得很慢。
扩 句
扩句 一个简单的句子一般包括前后两部分。前一 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 “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如果在 主要成分上添加附加成分,对原来的句子加以修 饰、限制或补充,就是在进行扩句。 例子:1、小明读书。(谁+干什么) (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书放在桌子上。(什么+怎么样) (小明的书被妈妈放在房间的桌子上。)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值得赞扬。 改: (2)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 努力学习。 改: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值得赞扬。 改: 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2)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 努力学习。 改: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难道不应该 努力学习吗?
缩句
缩句的方法: 一、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可是,有些句 子中的“的”字不出现隐含在句中,我们可以 先补起来,然后再缩句。 例1:深红的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 太阳发出光亮。
缩句
二、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同样有些“地” 字也会隐含起来,缩句方法同上。 例1: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 威尼斯入睡了。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改: 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2)今天难道不是个美好的日子吗? 改: 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 (3)互联网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改: 互联网很神奇。 (4)中国国际救援队怎么不是优秀的队伍呢? 改: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优秀的队伍。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
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 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1、成分残缺 例:下课了,有的在看书,有的在玩游戏。 (缺少主语“谁”) 2、意思重复 例:听到命令,他立刻马上去执行。 (“立刻”“马上”意思相同)
修改病句
3、用词不当 例:老师让他把书本摆放干净。 (“摆放”应跟“整齐”) 4、词序颠倒 例:那里放着苹果一堆。(量词应放在“苹果”后面)
比喻句练习 把下列句子改为比喻句: 例:湖水很绿。 改:湖水绿得像一块碧绿的翡翠。 1、十五的月亮很圆。 2、大象的耳朵大大的。 3、岸上的树林都在哗哗作响。 4、月亮挂在天空。 5、草地上盛开着鲜花。 6、弯弯的小河向远方飘去。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 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 态、思想和感情。即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 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2、不能出现比喻词; 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1、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 豆荚。 ×
缩句
缩句的方法: 六、“着、了、过”等时态助词因为在句子中 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不能删除。 例: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他吃着大苹果。
缩句练习
1.松鼠翘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在树枝间跳跃。
2.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 的老所长。
3.我坐在草地上认真地读书。
缩句练习
1.松鼠翘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在树枝间跳跃。 松鼠在跳跃。 2.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 的老所长。 蔡希陶是老所长。 3.我坐在草地上认真地读书。
12、51个三(1)班的同学都到电脑教室去上 课了。
修改病句练习
10、那里有名贵的各种花草 那里有各种名贵的花草。 11、红星化工厂大量生产出了优质产品。 红星化工厂生产出了大量优质产品。
12、51个三(1)班的同学都到电脑教室去上 课了。 三(1)班的51个同学都到电脑教室去上课了。
关联词
关联词
1.并列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的) 又……又……;既……又……;不是……而 是……;不是……也不是……而是……;一 面……一面……;一边……一边……;有 时……有时……。 例:他在做作业。他在吃东西。 他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
关联词
2.因果关系(前后分句表示原因和结果)
因为……所以……(由于……因而……); 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例:小明昨天淋雨了。小明生病了。 因为小明昨天淋雨了,所以他生病了。
扩句练习 扩写下列句子(至少扩写两处): 例:红旗升起来了。 鲜艳的红旗在操场上徐徐地升起来了。 1、比赛在进行。 一场篮球比赛在体育馆里紧张地进行着。 2、天空布满乌云。 灰暗的天空渐渐地布满团团乌云。
3、我们要遵守纪律。
我们在上课时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4、列车通过大桥。 开往南京的列车快速地通过长500米的大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第一步: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判断陈 述句中是否含有否定词“不/没有”。如有则 去掉,如没有则加上“不/没有”; 第二步:加反义疑问词。在肯定词或否 定词前加“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 气词; 第三步: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 等 ,句号改为问号。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例子: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 她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她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比喻句
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 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 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 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 喻词 本体 例子:她 的 脸 红 得 像 苹 果。 喻体
一般句式:主动者(主语)+动作(谓语)+被 动者(宾语部分) 把字句: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把+被 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字句: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主 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把”“被”字句的互换
例子: 主动者 被动者
一般句式:我 打 破 了 一 个 杯 子。 动作
把字句:我 把 一个杯子 打破了。
9、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增加了。
修改病句练习
7、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 水平。 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 8、我们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 我们把教师打扫得干干净净。 9、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增加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
修改病句练习
10、那里有名贵的各种花草
11、红星化工厂大量生产出了优质产品。
被字句:一个杯子 被 我 打破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