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2018001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2018001 最新

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0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Ⅰ.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1927年8月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的历史。

基本特征是国共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主要矛盾经历了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转化。

主要内容: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了一党专政。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向北方,从选择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第一代领导核心,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逐步走向成熟。

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武装对峙到逐步走向合作,中国革命逐步由内战转向对外的民族战争。

.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特点。

⑴.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再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国共政权对峙;30年代起,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两党又逐步走向再次合作抗日;⑵.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⑶.国共两党自身发生变化: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⑷.官僚资本形成并确立了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形成;⑸.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0年代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30年代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美日矛盾不断激化;⑹.革命形势在曲折中发展:大革命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进行,革命形势高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力量遭到挫折,长征胜利后,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形势重新发展;Ⅱ . 学法指导⑴结合大革命失败的背景,认识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意义;(2)通过比较,要认识到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不同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3)要注意运用由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的有关史实,来分析说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的原因;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不畏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好坚忍不拔的意志,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4)按照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线索来掌握这一阶段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⑸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联系世界史,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整理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史实,明确由于日本得寸进尺地加紧侵华步伐,使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并掌握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占线的理论;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认识团结抗日是当时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顾全大局,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Ⅲ. 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由于“左”倾错误好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长征,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

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好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Ⅳ .重温课文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

工农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民主革命的措施,反对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召开八·七会议,发动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斗争特点意义南昌起义1927.8.1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南下广东失败,余部继续进行斗争,一部转战湘南,一部进入海陆丰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一部分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建立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继续革命的人,仍使用国民党的旗帜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三路攻打长沙,转向文家市,改向山区进军,三湾改编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特点: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文家市决策,迈出走向农村的第一步。

2.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

内容:①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②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发动秋收起义;④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实践上:(1)井冈山的星火:1.①,毛泽东建立工农革命军,经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

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2)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

(3)根据地的巩固:①军事上:1930年底~1931年秋,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粉碎了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

②经济上:.土地革命:A.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之一,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要使中国革命取得农民的支持,必须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⑶.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B.土地革命的进行: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D.意义:①.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有保证,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革命力量发展起来;②.土地革命的进行,使中共赢得农民的衷心拥护。

③政权上: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理论上: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条件:特殊国情所决定。

主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重难点知识讲析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革命道路?农村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的?⑴.原因:①.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统治薄弱;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深受压迫剥削,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②.中国革命的需要:大革命失败后,蒋汪合流,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为积蓄革命力量,需要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同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只有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才能形成巨大的革命力量;③.实践得出的结论:大革命后,中共为挽救革命发动的一系列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实践证明,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⑵.开辟: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用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在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攻打长沙,损失严重,毛泽东在文家市会议上,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文家市决策,迈出了走向农村的第一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相继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起来,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红色政权。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开辟出来了。

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⑴.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①.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而农民革命要求强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②.政治上: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受三座大山压迫,没有进行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必须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③.力量对比上:中国革命的对象是三座大山,敌人力量强大,占据城市,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④.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农民和土地问题,中共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农村;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是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相继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论证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不能进行,革命根据地不可能存在;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⑷.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存在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群众基础:大革命的影响;③.革命形势发展,红色政权必然继续发展;④.必要条件:红军的存在;⑤.重要条件:中共的正确领导;⑸.意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