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课堂教学随笔

美术课堂教学随笔

美术课堂教学随笔
美术课堂上往往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抓起,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课兴趣。

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了一些方法,,敬请同行指正:
一、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情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

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

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

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

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 。

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3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

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 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违背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原则。

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

因此,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

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

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

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

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技巧训练。

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
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相关主题